壹牛家长圈-

      查看: 2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受娇惯孩子的教育通病

      [复制链接]
      胡萝卜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6: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石娟
      原文刊载于《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

      1、给孩子特殊待遇

      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在感动之余却经常会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会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一旦孩子习惯了这样高人一等的待遇后,他就会自感特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所以,一定不能给孩子搞特殊待遇,不能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以免孩子养成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父母一定要学会做理性的人,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是不能“感情用事”的。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家庭给予孩子太多的特殊待遇,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更不会知道自己对家庭还有义务,并且会对别人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对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去关心。

      为了防止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营造一定的“公平”环境,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的普通一员,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的,即使只有一个苹果,也不要让他独吃,最好大家分着吃。父母还要教育孩子,既要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和其他成员是平等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平时,要教育孩子照顾老人、病人,鼓励孩子“克己利人”,“爱人为乐”。

      2、过分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

      很多孩子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充满“溺爱”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人与他意见相左,所有的人都是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家人时刻看着他,关照他,陪伴他,议论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嬉笑逗引没完。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这样的孩子常常自认为自己是中心,久而久之,他会变得十分娇气,骄傲自满,没有礼貌,很不听话,一天到晚不得安静,“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也闹得没法谈话。

      另外,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出危险,天天在他耳边大惊小怪地说“别动这个”,“别乱跑”,“不准……”。大部分家长的爱好之一是对孩子使用这样的一些命令语、祈使句,而且经常不给出任何理由。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对未知事物充满畏惧,因而缺乏探索精神。

      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成长中的障碍,是对成长中的孩子的莫大伤害。有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到学校代替孩子扫除,怕孩子自己吃饭弄脏衣服,就一口一口地喂孩子,这就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家里可能并不会显出太大的危害,可一旦孩子走上社会,一切就都显得不一样了。在社会上,没有人会顺着孩子的意愿行事,孩子就会处处碰壁。

      所以,家长不应过分注意孩子,有时只可以偷偷关照他,注意他。客人来了,不宜对孩子过分热情,不要把孩子当中心话题。在客人来之前,家长要教育孩子:客人来了必须有礼貌,不要吵闹,专心做自己的事。

      3、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现如今,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庞大,几个人整天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对于“双独夫妻”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孩子在大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对于孩子的要求,大人们更是倾尽一切,不遗余力,吃穿玩用,要什么给什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他们看来,孩子的要求又不高,可以全部满足。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发出了误导的信号,即让孩子感觉父母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并且,长期轻易得到满足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订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的爱造成了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却不知道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的不良个性。

      很多家长都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信念,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尤其是一些工作忙的家长,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缺乏对理想的追求,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对待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家长应配合一致,向孩子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不能迁就,不能搞“下不为例”。因为迁就一次,就会为下一次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增加一分困难,失去一次纠正孩子任性缺点的机会。

      对待孩子提出的可满足可不满足,家长一般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要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这样,既能防止孩子产生过强的物质欲望,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4、对孩子的懒散视而不见

      在有些家庭里,孩子是全家珍爱的“金豆豆”,因此,家长从不愿意让孩子动手做家务。甚至有的时候孩子自己想干活,父母或因“疼爱”孩子,或因孩子干活慢、效果差,或因怕孩子弄湿衣服、打破盆、摔烂碗而不让孩子干。长期如此,孩子很容易养成懒惰、不愿干活的坏习惯。这些孩子往往不仅仅是不愿意做家务,在学习、活动等各方面也都表现出不愿付出、怕辛苦、等着家长帮助等问题,成为真正的“懒孩子”。

      其实有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懒,而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孩子们往往对任何事都感到新鲜和好奇,有时甚至是好玩儿,因此,他们会对很多事跃跃欲试或直接参与,但家长常常怕孩子做不好而加以制止,还有的家长害怕耽误孩子的学习。例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妈妈说:“快来,我帮你穿,妈妈上班快迟到了”;孩子想帮爸爸洗碗,爸爸说:“你去做功课吧,这儿不用你帮忙,你越帮我越忙。”这样久而久之,即使家长需要孩子帮忙,孩子也帮不上忙。

      孩子如果缺乏劳动的意识,形成懒散的习惯,对他以后的成长很不利。所以,家长平时不能对孩子的懒散视而不见,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意识,让他明白劳动的重要性。

      对于没有做过家务的孩子,可以遵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渐训练孩子做家务,让孩子掌握做家务的技巧。比如,家长可以先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叠被、收拾房间等。当孩子熟练掌握了这些技能,对做家务不再抵触以后,再慢慢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会由“小懒虫”变成“勤劳的小蜜蜂”了。

      当孩子在家务劳动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培养起对家庭的责任感。这不仅能使孩子改变懒散的习惯,还能使孩子变成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孩子,可谓“一举两得”。

      5、乞求央告孩子“听话”

      谈及孩子的教育,几乎无不以孩子是否“听话”论成败。“听话”则出息,反之则不会出息。其隐含理念是:父母的“话”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走向“出息”的指路明灯。所以,孩子要使自己健康成长,将来有出息就要“听话”。“听话”成为孩子头上的“紧箍咒”,“教孩子听话”则成为家长的“家训”。

      的确,一个“听话”的孩子,看起来是那么令人满意:他听大人的话,不打架,不爬高,不惹事;他听大人的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他听大人的话,从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如此等等,他因此获得大人们一片称赞。但是,还是有许多孩子不那么听话,甚至很不听话,于是有的家长就乞求央告孩子“听话”。

      但是用乞求央告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却存在很多弊端,这样容易让孩子认为家长怕自己,从而使得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于是孩子愈来愈不听话,愈来愈难管。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诚心接受爸爸妈妈的教导。因为无论现代教育理念如何强调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有一点是不能否定的,那就是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很有必要听父母的话,而父母也有必要让孩子听话,否则,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就有失职之嫌。

      其实,让孩子过于听话并不是一件好事,“听话”的孩子在家长的指挥下放弃了童年的欢乐,早早地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所以很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

      家长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听话”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把想法正确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6、对孩子应有的好表现大惊小怪

      今天,许多当家长的只要孩子不逃学,不进网吧,不沉迷于电视,心里就会有莫大的宽慰,如若孩子能帮他们下楼去买一包盐,就会高兴几天。也许现在孩子少了,没有表现的竞争压力,也许家庭的事情不多,父母早已包办代替,因此,孩子偶有为数不多的好表现,家长就大惊小怪,就超乎寻常地表扬,加上周围大人的奖励,历经多次,孩子的好表现会越来越少,过后,可能要作秀、要作弊了。

      就拿做家务来说,做家务本来就是家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孩子帮忙做家务有时是出于新鲜和好奇,家长表扬一番也未尝不可,这样也会有助于调动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可是,每次家长都对孩子应有的好表现大惊小怪,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做家务只是为了帮助爸爸妈妈,做了会受到表扬,不做也无所谓,当新鲜感过去后,便什么也不做了。

      其实,父母要想让孩子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就不要娇惯孩子,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也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说做家务,帮助家长买东西,把东西让给爷爷奶奶等,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应有的好表现,父母一味地大惊小怪,孩子会以为自己做了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孩子有好表现时,父母应该视为正常,让孩子觉得这些事是他应该做的。当然,父母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孩子做事的热情,激励孩子保持好的行为。这样孩子的好表现才会越来越多,长大后才有可能成为父母所期盼的高素质的人才。

      7、当面袒护孩子的不良行为

      袒护孩子是指父母或长辈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或思想,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很多时候,父母明明知道孩子有错,可还是会在家人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袒护他而不是去制止孩子的错误思想言行。其实,这些父母往往是出于自私和狭隘的偏见心理。这对教育孩子来说,是个致命的错误。

      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难度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所以,大都不会形成是非观念,其后果只能是造成孩子性格扭曲,让孩子错上加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孩子过分淘气不能视而不见,有些淘气会导致恶果,甚至家长还得出面承担由此产生的看护失职之责。闹得众人不爽、邻里不和,甚至经济上受损失。因此,家长要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明白淘气惹祸于人于己不利,要让孩子吸取教训、积极改正。

      一般来说,家庭中的所有成年人都对孩子有教育的责任。但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教育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别,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上也不尽相同,这样难免会造成“一方批评孩子,一方袒护孩子”的情况。这样也就很难形成教育的合力,收到好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家庭教育中要有一个核心,一般由孩子的父母担当这个角色。因为父母与孩子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感情上易沟通,也是义务和责任的直接承担者。年轻的家长思想新一些要注意与自己的长辈协商,统一看法,在教育孩子时,全家人的意见要一致,不要一方批评,一方袒护。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和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成人都应流露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不让孩子发现内部的分歧,即使某个成人教育不当,也不宜当即干预,要背着孩子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原文有删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