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的情绪是信号,不是根源

[复制链接]
胡萝卜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10:5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英)马克·伍兹      译:贾毓婷
原文刊载于《优秀父母都一样》

情感引导理智,还是理智控制、管理情感?在哲学界、心理学界、生物学界、神经学界,这是聚讼多年的话题。我们可以不去管谁引导谁,但我们不能忽视情感与情绪。我们常常听见有人说“要不是因为在气头上,我本应该或我就不会如何如何了”这样的话,或者“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再也没有兴趣或根本就不想再如何如何了”等,表明我们的理智确实有时受情绪的影响和控制。

了解自己的情绪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不仅动物有感情,植物也有。与人不同的是,它们更多的是本能的情绪和初级的情感,人却同时拥有海马结构中动物本能的情绪反应和经过高度处理的情感反应。认识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情感的起因与诉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分析和采取行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察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

如果让你用5分钟的时间,写出自己身上常见的20种情绪。你能写出几种?很多人可能连10种都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不是关于情绪的,而是理智、想法。我见过一些极端的例子,如问感觉如何,或有什么情绪,回答是:“我觉得没意思。”“我感觉挺陌生。”或者说了很多的我“感觉”,其实是我“认为”。还有的是情绪“品种”少,无论是受了委屈,还是恼火、愤怒、伤心、苦闷,都只有一个词、一种情绪--恨,或者无论什么情绪都用“郁闷”、“很不舒服”等有限的语言来表达。

我们的情绪太复杂了,用再多的词来描述也描述不完。但是,至少要有能力分清自己的20种情绪,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起伏的情绪,然后才谈得上了解和体察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才谈得上控制和管理自己与孩子的情绪。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普遍比较欠缺,因为我们追求含蓄、自制,讲究心照不宣,很少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即便是恋爱这种“肾上腺激素”分泌最多的时候,也是“娇嗔”或者“打情骂俏”,用“嗔”、“打”、“骂”来表达爱。就像张爱玲说的,话剧舞台上的“孩子,我爱你”、“妈妈,我也爱你”这类话,中国人是很难说出来的。我们习惯了拐弯抹角去暗示,点到为止。但是另一方面,有好多中文词语描述人的心理过程非常准确,例如:恼羞成怒、长歌当哭。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怒”与“歌”上,没有人关注,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努力使自己忽略或忘记“羞”与“哭”。长此以往,我们不清楚自己的心情,也容易忽视或误解他人的感受。反过来说,我们能搞清楚自己的感受,才能做到感同身受、由己及人。

辨清孩子的情绪

小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表达出的情绪只有哭与笑两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应该越分越细才好。这个过程是孩子自我领悟的过程,若有家长的点拨与解释,会让这一过程比较清晰和顺利。

案例————————

一岁半的小宝宝,说话尚不清晰,和一群小宝宝以及他们的家长和保姆一起玩着玩着就突然哭着跑到妈妈身边。此时妈妈要做什么?安抚他?当然。还有呢?问他为什么哭?可以问,但是宝宝小,他不会回答。

此时的妈妈一定会有种种猜测。猜得越多,对宝宝越有利。例如:是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生气了?还是看见别人的姥姥你想姥姥了?是看不见妈妈你担心了?还是摔倒了疼了?孩子虽然自己说不清楚,却能够做选择题,所以你给的猜测答案越多,越有助于弄清情况,越能帮宝宝明确自己的感受。弄清孩子哭的原因之后,你可以再进一步教给他生气、思念、害怕、疼等情绪的不同表达。

案例————————

一个朋友的孩子刚上初一。小学时与班里的同学关系很好,成绩不错,又是班干部。上初一没多久,妈妈就发现她情绪低落,也不爱写作业,经常表示不爱上学,甚至说要转学或退学。妈妈了解到好像有初二的学生威胁过她。父母给她讲了很多与人相处的道理和办法,也去找老师谈过,但收效都不大。她的班主任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不像小学时的班主任那么耐心。13岁的孩子,应该怎么做她可能已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明显不愿意去努力、不敢去应对。

这里涉及的可能是她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我和她的妈妈一起分析,应该不只这一件事使孩子厌学。她除了对高年级同学的恐惧和对老师风格的不适应外,可能有未当选班干部的失落、有成绩不好的愧疚、有对学校环境的失望、对班级气氛的反感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等等。如果把这些情绪弄清楚,并帮助女儿解决,那么好好上学、认真学习等结果自然就有了。其实,都未必需要妈妈帮助女儿支招去解决问题,只要能和女儿顺畅地就这些话题交流感受,让女儿能够把这些情绪和感受说出来,女儿就可以释然了。因为她得到了理解、得到了认同,也就有了支持。

情绪的表达

我们常常会把情绪分为积极的(正向的)和消极的(负面的)两种。其实,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它们都是自然地对发生的一切的反应。

案例————————

保罗·艾克曼在《情绪的解析》一书中写道,他的女儿小时候爱往马路上跑。马路上车来车往,很危险。保罗把她抱回来,她又迅速地跑回去,几次之后,她把这当成了游戏。此时,保罗的耐心到了尽头,他气愤得一把拉回了女儿,并打了她的屁股,从此女儿再也没有往马路上跑过。

愤怒一向被当做不好的情绪,负面的情绪。但在一定的处境下,愤怒才能传递最准确的信息,达到最好的效果。可见,情绪是无法定正负的,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了情绪之后的结果有好坏之分。与当时的情境不相应的情绪很有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和结果。

因此,有了情绪,尤其是所谓的负面情绪,诸如恐惧、忧伤、恼火、羞愧、郁闷、气愤、悲哀,等等,不必担心,这恰恰是在给我们信号,提醒我们要注意了。孩子因为智力发展的缘故,12岁之前还不能抽象地、逻辑地去处理信息,他们常常更多地依赖感觉去认识世界和表达自己。做家长的若只用理智去分析、指导孩子,而不能够用心去体察和感知孩子的情绪和情感,那么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常常是错位的,孩子会常常被误解,甚至会觉得委屈。即便孩子能够听从家长的分析和指导,心里也未必情愿,情绪同样会受到打击或压抑。

每一个孩子对父母都有抱怨,这是一定的。因为孩子对父母百分之百地依赖和信任,因此有很多的期望。而很多期望是父母满足不了的,因此就会失望,从而就有了抱怨。例如:为什么我不能吃十根冰棍儿?我不愿意去幼儿园!我想要十个芭比娃娃……有些抱怨随着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会消失。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有些抱怨可能演变为怨气、怨恨甚至怨毒!

每一个父母对孩子也都会有种种不满。可是父母能够唠唠叨叨,甚至大发雷霆。传统上也有很多解释:打是疼骂是爱、恨铁不成钢、棒下出孝子,等等。而孩子就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怨气。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无论看起来多么的“单向”,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互动的。家长与孩子之间感情的维系与加深有赖于日积月累的互动交流。很可惜,我们传统上提倡的和实践的都更多的是单向的。无论是《弟子规》、各种家训,还是《二十四孝》,规定的都是作为子女的行为和情感。对于父母的描写,听起来倒是讽刺得很:舜的父亲愚蠢又狠毒、闵子骞的父亲偏心又刚愎,孩子的情绪难道只能被压抑和被误解吗?

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

体察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要体察孩子的情绪,制造“安全氛围”,允许孩子表达情绪。那么什么叫“安全氛围”呢?就是无论孩子如何表现和表达,都是可以的,不会遭到否认、拒绝、责备、打压、羞辱。一开始孩子是自由地、自然地流露着一切情感,可是渐渐地,他开始知道有些情感是“不应该”的、“不好”的,因为家长常常说:“不要哭了!”“不许哭!”“有什么好哭的!”“你还敢发脾气?”“你怎么这么胆小?”“你知不知道羞耻?”等等,长期被打压的结果,是孩子已经“不敢”、“不会”、“不能”表达情感了。更糟糕的是,当情感产生时,孩子会自我怀疑、自责,产生羞愧感、耻辱感。这些情感会使孩子陷入自卑而无法自主地、积极地行动,或者变得烦躁易怒、攻击他人。

接纳孩子的情绪

其实,接纳孩子的情绪很简单。当孩子发烧的时候,我们会很担心,但我们同时也会很警觉,去查看孩子发烧的真正原因,是感冒?还是肺炎?肠胃炎?当我们找病因并治疗好了疾病,发烧这个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孩子的“坏情绪”(在这里我沿用约定俗成的说法,不过请大家注意情绪是不分好坏的)像发烧一样,是信号、是症状,但不是“病”本身。父母要处理的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帮助孩子应对情绪后的难题。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问题的人。人活着,我们不去找问题,问题也会来找我们。当我们对问题的应对不当时,自然会产生各种情绪。孩子更甚,因为以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经验和他们的能力,他们更是每天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而面对新问题,他们或者束手无策,或者随便尝试,尝试下来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或后果。于是孩子会急躁、会害怕、会生气、会委屈,岂不是再正常不过?我们当家长的,是去禁止孩子的情绪,还是在这些情绪的引导下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即便问题是现在还解决不了的,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厘清原因,教他正确地表达情绪。

用语言将情绪表达出来

生气的时候,可以大叫大嚷、拍桌子、跺地、摔盘摔碗、摔门,甚至大打出手,也可以说“你这样做(或这种态度)让我很生气”!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说“我感到害怕”、“我不高兴”等明确的内容,而不是用哭闹或发脾气来表示,不仅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更有助于他与别人的沟通。

案例————————

女儿5岁的时候,我们开始要求她自己单独睡觉。我们把她的卧室布置得很漂亮,功能也很齐全。可是刚开始的几个月非常不顺利。她有很多理由,如怕黑、怕有小偷进来、嫌水杯放得太远(其实她晚上从来不起来喝水)、嫌床垫不够厚,等等。终于在大约三四个月后,她说出了真相:“本来我们三个人都在大卧室,为什么偏偏要我出去?你们对我不公平!”听了她的话,我倒很欣慰,说父母不公平是对父母的指责,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说得出口,而她敢这样说,说明她对我们的信赖。而且她把原因说出来,我们就不必再去兜圈子解决怕黑和床垫等问题了。既然她已点出了“公平”二字,我们就与她探讨什么是公平、公平意味着哪些行为以及爱是什么。因为我们听出来,她除了抱怨我们不公平,也有对我们是否还爱她的隐忧。我们给她解释了一家人的爱中,爸爸对她的爱、妈妈对她的爱以及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是不一样的,并且问她,你对爸爸的爱和对妈妈的爱是不是也不一样呢?

经过这次谈话,女儿顺利地开始了“自己睡”的过程。与所有的过程一样,中间有些波折和反复,但结果是好的。试想,如果她不能告诉我们她的真实感受,我们也只能以为是她真的胆小、怕黑、喜欢厚实的床垫,或以为她就是缠人、不听话。而一旦我们这样认定了,并开始从这几个方面与她交流,只能起到强化的作用,会让她反而变得真的怕黑和缠人了。而公平感和对爱的隐忧也不会消失,成为她种种烦人言行的真正驱动力,会在她其后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如果在其后的言行和情绪中我们仍然不能分辨出这种不公平感,那么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有一个大爆发。

父母要处理的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帮助孩子应对情绪后的难题。积极心理治疗认为: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问题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