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为了考级而考级,现在已成为国内琴童学钢琴的一大弊症,中国琴童大多讲求功底扎实,基本过硬,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十级,这之后,关于音乐知识的素养,可能所获无几,对于一首乐曲只知道曲谱,谈到乐曲背景,音乐风格,创作初衷,曲式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时,全然不知。实际上在国外也有钢琴考级制度,但考核方式和内容和国内考级却有很大不同。作者林海标为谷米文化创始人,多年来致力于推行自然、立体的钢琴学习方法。
文/林海标 缭心 编辑/吴慧雯
如今社会逐步形成了一股学习乐器的“音乐潮”,检验乐器学习水平的“考级”也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音乐考级门类繁多,在上海每年就有上海音乐学院考级以及上海音乐家协会考级两个不同体系的考级系统。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以及网络通讯的飞速发展,国外的考级制度也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在了解了国外考级制度的先进科学性以后,不妨与国内的考级制度进行比较,反思我们的不足。
古典音乐发源于欧洲,古典音乐体系也随着欧洲文明的发展逐步完善。我国对古典音乐的引进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现代形式的西方音乐,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进来的,可以说中国关于西方音乐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直线与魔方
谈到考级制度的不同首先要追根溯源,从音乐教育观的不同说起:
总的来说,国外音乐教育更注重对音乐知识的普及,更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国内音乐教育更加“务实”,这里的“实”是指演奏技巧,演奏难度。
中国学琴者在国际上享有“技术过硬”的名声,学琴的孩子基本功很扎实,大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级或者比赛,但这些孩子在音乐知识方面可谓“文盲”。
“文盲”的概念是什么?
不是说学琴者不识谱,而是对于一首乐曲只知道曲谱。谈到乐曲背景,音乐风格,创作初衷,曲式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时,全然不知。
这样的孩子可能无法透彻理解这些作品的情感意义,有些孩子甚至连曲目的作曲家、作品名字都不知道,除了能够按照曲谱机械弹奏下来,其他一切能力基本为零。
而在国外,这样的情况是基本不存在的。大多数国外的孩子学琴靠兴趣,这些孩子演奏起来,可能技术差强人意,但听者能从他演奏的音符中感受孩子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他们交流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痴迷热爱。
将音乐视为精神食粮,甚至人生信仰。正是因为这样的“酷爱”,让他们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尽管大多只是业余学生,尽管技术并不娴熟,但谈到一首乐曲的创作背景、结构、风格、作曲家生平趣事,却能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
技术与音乐性这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的。音乐知识、感染力的丰富最终也需要通过过硬的技术来表达,但音乐是用来打动人、感染人的精神食粮,如果一个演奏家技术再绚丽,没有灵魂的演奏是永远不会获得认可的。
打个比方,中国孩子学琴呈一条平面直线,从一张白纸的这一头画到另一头就结束了;而国外孩子在这方面无论从资源条件、还是学习过程等方面拥有一个具备无限可能的立体魔方。直线已经成型很难再有创新,但立体魔方却拥有无限可能。
国内外考级对比
正因为以上教育观的不同,对音乐水平进行评测的考级系统国内外也有很大差别。
根据笔者研究查阅,国内外考级在乐曲技巧难度方面不相上下,但在其他方面却完全不同。在此仅以知名度很高的“英皇考级”为例。
首先是视奏。
视奏是把符号(乐谱)转化为动作(演奏)的中介行为。其关键是:
一、对键盘位置的熟悉程度; 二、对乐谱转化为键盘位置的转换速度; 三、对所视奏乐曲风格语言范围的熟悉程。
视奏的快慢,对学会一首乐曲的速度、拓展演奏曲目的范围、扩大艺术视野等,关系重大。
国内考级是没有这一项考核的,大部分都是提前规定好考级曲目,定时更改,有的两年一变,有的一年一变,很多孩子一整年都在练习考级教材中的几首曲目,这种现象在学琴者中司空见惯。
而国外考级,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级,非常重视音乐学习者的视奏能力,要求孩子随便抽取一首差不多程度的乐曲,当场以较慢的速度弹奏出来,但不能有错音、停顿、节奏等一些基本音乐要素也要正确。
这就要求孩子在平时学琴的过程中接触大量的乐曲,和读书一个道理,伟大的作家首先一定是一个涉猎广泛,博览群书的人。
其次是乐理知识。
国内报考高级别的考生需参加乐理知识考核。而这种乐理考试很多都是“走过场”,不仅题目非常简单,而且这些题目往往和所学乐器毫无半点关系,通俗来说就是“纯粹的应试”,考完了孩子关于乐理方面的知识还是一片茫然,突击复习只能够短暂记忆,任何理论最终得不到实践都会被遗忘。
国外考级则不同。乐理考试内容全都是演奏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孩子不懂这些乐理知识,那他根本无法继续学下去,乐理知识真真切切成为了辅助乐器学习的有力知识。
举个例子,英皇四级的考核内容中,考官要求考生从以下角度谈谈乐曲的基本特征:
♢ 包括乐曲的强弱对比(哪里是强音,哪里是弱音)
♢ 音量变化(渐强渐弱等) ♢ 发音法(断奏还是圆滑,哪里有区别) ♢ 速度改变(行板还是快板) ♢ 乐曲特征(曲目为几拍子,乐曲是大调还是小调,快乐活泼还是抒情悲伤?) ♢ 对作曲家的理解等等。
第三是音乐基本技能考核。
这一点在国内是完全没有的。
一旦涉及到这样的专业知识,往往过于理论化,要从音符的物理属性、频率、振幅开始讲起,让初学音乐的孩子望而却步。
很多孩子压根不学音乐基本知识,只是没日没夜的练琴,对乐谱中的标记和符号全然不知,怎么演奏装饰音全靠老师讲解,一首乐曲如何断句、分句也是老师一点点抠出来的结果。
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别说创作,连演奏都成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感染力在其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俗语我们用在这里恰如其分,如今的考级导向完全是前者“授人以鱼”,老师怎么教,孩子怎么弹,没有老师给孩子鱼,孩子就会在音乐学习的大海里饿死。
而在国外,考级却是“授人以渔”,是既专业又富有创新趣味启发式的考试,会涉及到一些作曲的基本技能、创作一段短小的旋律、节奏。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表达人性情感的媒介,学习音乐的本质也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音乐创作,哪怕只是一些皮毛也应该涉及到,这是一个音乐学习者最本质的素养。
教会了音乐学习者“捕鱼”的方法,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从音乐中获得益处。因为如果想要通过国外的考级,考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也需要立体多维的学习,不仅要自主查阅音乐文献,了解作曲家的信息,更要主动听阅大量唱片分析比较。
一首乐曲中的音符如何演奏,在哪个年代所代表的意义,这些看似理论的东西实则和学习者的实际音乐能力相挂钩。
第四是考核规范的不同
在国内,由于经济因素,市场管理混乱、恶性竞争等因素,导致考级领域鱼龙混杂,标准不同。有省市级的考级、有音乐协会的考级、还有音乐学院的考级,各地考级单位收费评判标准又不相同,有九级封顶的,有十级的,更有甚者为了抢夺考级生源恶性竞争的。不仅如此,考官评委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而在国外考级却显得相当规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是由英国很多音乐学院组成的综合考级委员会统一机构,会统一制定考核标准,有完善的考核体制,让业余音乐学习变得不业余。考官评委都是由专业的教授组成,有着严格的职业规范。考试就是考试,不是让其他机构牟利的机会。
第五是考级意义的不同
在国内,一提到考级,往往是和升学相关,孩子考级一味追求级别,盲目攀比,认为考级是评判学琴水平的唯一标准。
这一点不难理解,回想下,当你同他人说到自己学过钢琴时,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会反问你一句“你钢琴过了几级”?一听你过了十级,便顶礼膜拜,觉得你是钢琴大师,而真的钢琴十级就能成为钢琴大师吗?
学琴十多年,什么都没剩下,作曲家知道认识的没几个,音乐素养几乎为零,考完级后再不愿碰触键盘,一听练琴就头疼不已,这样的大师真的是我们学琴的追求吗?
在国外,考级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音乐素质的提高,让业余音乐爱好者通过考试有更热情的兴趣,更专业的方法去学习,同时鼓励提高音乐爱好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音乐创造性,在一系列专家、考官的指点关注下,让学习音乐更自由、更完善,让人们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美好,让音乐伴随一生。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国内考级与国外古典音乐整个大环境的差距,尽管从客观经济文化等角度,我们暂不具备像国外那样优越的资源条件,并且我们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但总体弊大于利。
考级制度以及教育导向该如何继续发展下去,怎样才能扭转不合理的音乐教育才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者该深思的问题。音乐学习不该是呈一条直线在发展,而应该是魔方式的立体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