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钱钰
原文刊载于微信公众号“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开学了,曾经让人欢喜的班级微信群,最近却屡遭家长“吐槽”,心机妈、集体舔屏、家务纷争……群里各种奇闻层出不穷,以至于家长们患上了“过度沟通”、“信息超载”的怪病。
不少家长坦言,变了味的班级微信群,让人退留两难。
家务事被搬进班级群让老师为难
班级微信群里段子多,简直是无奇不有!
有些家长显然还没有掌握“群居时代”的生存法则,甚至把家务事也搬了进来,让老师哭笑不得。
近日,某幼儿园大班群,天天妈向老师“投诉”,说爷爷每天抢着接孩子,但不与老师沟通,也不帮老师传话,还包庇孩子,导致孩子近期在幼儿园表现不好,家长却一无所知。尽管自己多次与爷爷沟通,但他仍“一意孤行”,甚至与外婆打起了“抢人大战”,每天早早地抢在外婆前来接人。天天妈请老师插手此事,务必等外婆来了才能放人,不要将孩子交给爷爷。
“这种家庭矛盾也放到班级群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老师只能回复,“不便插手你们的家务事,请与爷爷好好沟通协调。”
不随大流“舔屏”担心太高冷
“我整天都要被群里的家长各种虐,真是太肉麻了。”幼儿园小班家长青青妈说,前几天,有妈妈在班级群发了一条微信,说孩子回家唱了一首幼儿园学的儿歌,真是太惊喜了,去幼儿园每天都带来很多惊喜,感谢老师。老师回了一个大拇指后,就引发了一波集体“舔屏”高潮,“我们小班的孩子都好棒啊!”、“老师好辛苦了。”、“孩子回来后,总说幼儿园好玩。”……
“看着家长个个去向老师献媚,搞得我内心挺纠结的。我们工作也很忙,确实没有那么多情感需要抒发,但不随大流,又会显得过于高冷,不合群。”青青妈坦言。
事实上,集体“舔屏”的后果,常常是淹没了老师发布的重要信息。“群居生活显然不适合我,退吧,怕错过老师发布的重要信息。不退吧,呆在群里真心别扭。”青青妈无奈地说。
各校出招应对微信群“过度沟通”
记者调查了解到,班级微信群生了各种“过度沟通”的怪病,学校也在出招积极应对。
“微信群确实起到了信息互通的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有个别家长过于依赖微信,导致微信群承载了过多功能,甚至给家校沟通带来了负面影响。”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告诉记者,一个班级40个孩子,但班级微信群内成员可以多达200人,因为不少祖父辈也加入了微信群,一个小小的担忧就可能会传染一片家长。
因此,从今年新学期开始,武宁路小学启用了全新的APP取代微信群,“我们想办法取其利,在APP中,老师掌握了主动权,既能达到家校沟通的作用,又避免老师参与到某些与学校事务无关的纷扰和是非中。”孙纳新说。
除了用技术手段规避微信群的负面影响外,有些学校则与家长“约法三章”——
老师发了通知,为避免重要信息被淹没,我们会请家长不用回复“收到”二字。
老师下班后,没有特殊情况,家长不要再发咨询信息,要留给老师照顾家庭的空间。
家校达成共识为微信群“减负”
有传播学研究者认为,一定程度上,班级微信群属于组织传播,以老师为中心,兼具“一对多”(如老师发布通知),“一对一”(如老师回答个别家长提问)和“多对多”(家长们讨论话题)传播模式,本就容易形成信息超载,一些无意义的点赞更让信息冗余激增,最终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传播效率。
既然是组织传播,效率提高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合作。一是通知可单独发布(单独建通知群),二是个别性问题单独交流(一对一,不打扰他人),群主在信息传递中也可以适时对话题做一些引导,三是形成共识,家长不刷屏点赞,也不讨论无关话题,给家校群减负。
“相比较传统的短信群发功能,微信群提供了多对多讨论的空间。家长群的成员,因为教育孩子的背景具有很强的接近性,会有很多相似的教育子女的压力和遭遇,容易互相吐槽‘取暖’,借群平台获取建议。从传播的角度上说,这是需要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系主任廖圣清教授说,只不过,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生产内容,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的发言内容与群建立的目标究竟有多少关系,你可以适当发布娱乐内容调节气氛,但总基调还是要与原有建群目标一致。
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郁琴芳承担了一个新媒体环境下家校合作的市级课题,她说,网络工具只能承担部分家校沟通的功能,它的优势是及时传递信息,但也有弊端。老师整天被微信“绑架”,确实会增加负担,而且网络沟通可能会词不达意,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因此,有些个别化指导还是需要面对面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