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85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 | 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0:0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章来源:综合自龙建刚评论微博和深圳晚报
      这几天,这篇文章是不是刷爆了你的朋友圈?一位名叫龙建刚的评论员,记录了身边的老友遭遇的亲情故事,并发出疑问,“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
      以下为龙建刚原文:
      2016年10月4日晚九点,国庆长假第四天,广州一所著名大学任教的老友在电话中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讲了很久才弄清事情的原委:
      10月1日清早,他们夫妇俩乘高铁前往南京,看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的女儿。行前为女儿准备了很多她爱吃的零食,比如蛋塔、酸奶什么的,打算给女儿一个意外的惊喜。没想到见面之后却碰了一鼻子灰:
      女儿不仅没有一点惊喜,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去南京,对她极不尊重。妈妈说我们想念宝贝女儿了,可女儿说天天微信,还有什么好想的,你们的感情也太泛滥了。
      爸爸说妈妈第一次到南京,叫女儿陪去转转,女儿回答说和同学约好了,要去苏州玩,让爸爸妈妈自己玩,然后就匆忙而去……夫妇俩在南京转了一天,越想越不是滋味,索性高铁返回广州。老友在电话中问我:
      龙兄,你说我错在哪里?我不知怎么回答……我今天从太原赶回佛山,原本想和老家来的老同学见面,也尽地主之宜,没想到情况也几乎一样:他女儿今年九月刚刚考到广州一所大学就读,国庆专程来广州陪她。可女儿并不领情,只顾玩手机,想去宿舍看看,也不得进去。问其为何如此冷漠,女儿说一是有代沟,二是爸爸老是批评她。见话不投机,老友装着想回去,没想到女儿变得兴奋,马上进携程网帮他订了回家的火车票……老友说: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这代人不同了,当年我们读书,有家人来探望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流泪,我也流泪……

      汪峰在《存在》中唱的,以前我似懂非懂,现在完全懂了: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几年前我去哈佛大学做学术交流,发现费正清研究中心有学者在研究一个课题:
      如何与未来中国打交道?
      我问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回答说:
      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美国学者必须为世界研究预案。
      我现在明白了美国人的远见……
      10月4日晚上十点,龙建刚将上述内容用微信发出,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朋友纷纷议论和全文转发。截至5日中午12:20,已经有540条评论和点赞,各种观点都有。网友部分观点摘录如下:
      1、中国的人口密度太大,竞争太激烈,孩子要成“材”多经历学校家庭双重高压,子女父母不亲太常见!对孩子而言,爱不是如你所愿,而是如我所是。
      2、大多数独苗当宠物养哪会有感恩之心哟。
      3、看着我天真的懵懂儿,我会想到当年那个二楞子不领妈情的自己。可人生没得后悔药吃,很多事要自己明才会明呀!
      4、独生子女中能出几个大师?又能有多少人愿意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又有多少人能承受看不清希望的打击?这些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吗?

      5、龙大哥,我想,不养儿,不离家(不是去外省读大学,而是出国生活)是不会真正明白父母恩的,您想想孩子多了,父母根本不会如此专宠一个孩子,家庭不给吃的苦头,以后社会也会给吃的。这现象是暂时的,我期望是暂时的。期望您的朋友们能原谅小儿女的一时愚蠢。
      6、慈母爱意浓,严父情意深!未来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亲被泪淋湿,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修身不修性,育人不育德!
      7、突然间觉得,如果父母儿女之间能有一种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会不会好点?

      8、站在儿女的角度,有时候父母的关爱也会成为一种隐性的负担。
      9、现在是自得其乐的年代到来了,中国的父母是应该向美国的父母学习!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一辈一定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有品质地生活,远远地看着儿女们健康成长的背影就行啦!你说呢?
      10、唉…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不懂回报,不懂感恩,也无责任感!
      11、不是独生子女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代教育理念与沟通方式的问题。50、60后的人经常会用那一代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来管束80、90后,他们以为那样才是对的,却忘了时代已有颠覆性不同。其实若90后还以父母辈的模式去生活,那才是更可怕的。现在父母辈的应该给自己“断奶”了,学着用年轻人的方式去更新自己的生活,才能吸引后辈主动加入。
      12、为什么出发前不沟通好探望时间,父母是否明白,这种长假,孩子与同学肯定有安排。因为我们是爹妈,我想我,所以我就来了。只能说,因为爹妈忘了尊重子女作为成年人的自主权,所以,换不女儿对他们付出的爱的尊重。中国式父母,还是太想当然了。

      13、同感,前天和两个同是独生子女的晚辈吃饭,他们未曾给长辈(包括我70多岁的父亲)倒过茶,夹过菜,可能我的耿耿于怀,在他们却是小题大做……
      14、大抵问题不在于独生子女本身,而的确在于那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确实“感情泛滥”而又不懂“尊重子女”为何事的媬姆型家长哈……年青一代希望首先需要尊重是有出息的表现,不应以爱的名义不经意间剥夺之。想去看孩子当然应该事先商量,就像我们去看朋友时肯定先打个招呼,尤其在节假日。这个大学生及时给予了父母一次“挫折教育”,真棒!如果我是那个教授父亲,虽然有点感到没趣,但回念一想肯定颇为得意!
      15、刚进入大学阶段的年青人,对新生活充满好奇,也很享受这种与初高中相对自由的生话(少了一种升学压力,少了父母约束),等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对养育女儿的艰辛,对女儿的牵挂有了感性的体验,他们才会理解父母对自己那份浓浓的爱,又会回到(身心)父母身边。这是人生自然过程。在子女与生育之前,我的做法尽量少干预子女,甚至鼓励利用假期与同学结伴旅游,只是黙默关注,生活的学问很多,仅仅书斋中获不到的,需在生话体会学一些基本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推荐戴尔卡耐基系列书及弗洛伦斯妮蒂雅的性格方面专著。
      16、10年前,我班上超过一半以上同学是独生子女,现在都为人父人母,相比之下,除没多少时间与家人斗气之外,正在想办法补人口~~二孩。

      17、面对现实,子女有子女的生活,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精彩。中国人最可悲的是一辈子为子儿而活,所以活得好累好苦。
      18、现在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确实很强,但自我意识也强到超越了很多传统美德……
      19、好事,大人不能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自己的立场看孩子。
      20、美国人的课题真是有远见!
      21、中国的独生子女"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需要引导。包括现在的独生子女,与60、70后有着质的不同。

      22、龙老师必须要为此写一本书,我们已经提前进入空巢期,远方的孩子和原地的父母如何相爱,这真是个极大的社会问题。
      23、龙老师。我觉得不能作为子女不能去剥夺父母的自由和生活,父母也只有短短一生可活,但人总是去“欺负”最爱自己的人。可恨。
      一位佛山母亲从美国发来的短信特别让龙建刚感动: 龙老师好!几个佛山朋友都在转发你的那条关于独生子女的微信,我一边读一边流泪。你两个朋友的经历我感同身受,只是闷在心里从来不说出来。说实话,我憋得很苦,今天索性说出来。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女儿从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
      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下定决心到了美国。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忙碌。好像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龙老师,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败了吗?如果说是我文化不高,不会教育子女,那么女儿的公公、婆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同济大学教授,怎么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国庆那天,我亲家在电话中说:
      你辛苦了,我们都被独生子女害了。我们让他们自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亲家的话有道理,但我于心不忍。
      那年高考,我在佛山一中校园外面悄悄守候三天,一心祈祷女儿考试顺利;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晚上,女儿搂着我泪流满面地说:妈妈,这些年您太辛苦了。我以后有出息、有能力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
      那时我是多么的开心,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女儿的话,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黑夜……可是,当女儿已经有了出息的今天,我的内心却历经从未有过的伤痛。她是否还记得她说过的话?是否记得妈妈为她所做出的一切?
      我如此深爱我的女儿,她爱我吗?
      别急着做出评论,深圳晚报评论员温琼的一篇文字,可能会带给你新的思考:
      深圳晚报评论员 温琼

      国庆期间,佛山大学龙建刚先生一篇名为《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文章引起了刷屏,文章讲述作者在国庆假期两位好友关于子女的事迹:
      一个是广州一所著名大学老教师去看望在南京大学就读的女儿,本打算给女儿一个惊喜,没想到见面之后却碰了一鼻子灰,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去南京,说已经和同学约好去苏州游玩,让父母自己玩;另一个是去国庆专门去广州陪刚读大一的女儿,可女儿并不领情,只顾玩手机,想去宿舍看看,也不得进去。
      龙建刚先生写得很悲情,60、70 一代人对父母的恩情或许是现在的小孩无论如何,都无法感同身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样的亲情模式本身存在着一定问题,父母忍饥挨饿将子女拉扯大,子女对父母的命令有着不可抗拒的认从。即便现在我们自己过上优渥生活,面对父母的一些要求,也会感到厌烦,觉得不可理喻。
      那么新时期下我们做父母的,不妨也来反思下父母与子女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与子女的相处是否存在问题?
      归结来看,父母对子女认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没有达到父母爱的程度,另一种是爱的 " 糊涂 "。
      几乎每座城市的都市频道民生调解类新闻中,父母与儿女之间矛盾的调解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当然,其中多数还是儿女方面的原因。但是缓缓徐徐的,我倒也发现一些新特的案例,竟然真的有母亲会对自己的子女不那样爱,最起码表面看来是。
      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很多人做人还未及格,就做了父母。嫌弃女孩、对子女刻薄、完全将孩子当做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工具、前段时间《欢乐颂》中樊胜美父母的举止虽然不常见,但也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部分人的父母身份是不合格的。

      胡因梦不也是在自传里面讲到,她刚出生孩子的哭声让她心烦意乱,甚至想把孩子摔在地上。在后来的哺育中,她发现了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件事。
      当然,这样不爱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毕竟还是少数;对于大部分深陷子女关系处理难题的父母来说,是想爱而不得要领。

      暑期时去一位友人家做客,正逢友人和他的孩子遭遇激烈的争吵。小孩在高考中发挥失利,本可以上一本却只刚刚够得二本分数线。这位友人最后恨铁不成钢地吼道:
      我跟你妈这些年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就弄个这成绩,你说你对得起谁。
      本来总是言语回应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后立马闭言不语,显然,这句话驳倒了小孩,这场争执终以友人的 " 胜利 " 而告终。这种 " 情感绑架 " 的教育方式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辛苦打拼赚钱都是为了你 "," 我们一生都是在为了你 " 这样的话语,无形中给子女的人生发展捆上了沉重枷锁。

      孩子童年时被家长逼着学习各种不感兴趣的课程,理由是要赢在起跑线上;大学挑专业时必须选择金融,理由金融职业赚钱多;就业时必须考公务员,理由是高地位有权力有面子;到一定年龄后不断催着结婚,理由是着急抱孙子。关键是这一切都还打着 " 都是会为了你好,将来你会懂得 " 的借口。稍有不从,便一把涕泪指责,孩子不孝顺。
      父母在潜意识中认为孩子的幸福都是由这些物质所决定,而其实,大部分父母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他们在我们规定的赛道上越走越远,我们只负责给他们描述前面的草料会更优质,但吃到草料怎么办、要跑到何时,没有答案。子女就这样在既定的轨道上茫然跑着,泡着。
      胡适先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生了子女以后,虽然给了他生命养育了他,但从来不敢自居有什么恩情。因为常想,如果孩子高兴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活得不开心哪,我就很内疚,因为他是我带到这个世界来的,不是他要来的,如果我不带他来,他不就没有这些不快乐了吗?
      当然," 父母无恩论 " 不是随便都能为人所理解并接受,但这或许也为父母与子女相处提供了另一种维度:不要把彼此的爱当做理所当然。父母不要觉得拉扯大孩子,孩子就应天然对我们有着无限恩情,按照自己的观念过活;子女也不要把父母的爱当做一种天然的义务,理所应当地享受。— 龙应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既然那么爱孩子,那么当孩子不愿意改变时,不妨先改变我们自己,给彼此以自由。
      看到这里,亲爱的家长朋友有何感想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0-19 09:31:06 | 只看该作者
      挣点牛币。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0-19 11:07:41 | 只看该作者
      长贴,回复支持!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0-19 11:14: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0-19 14:00:53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谢谢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0-20 14:04: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0-20 14:25: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10-20 14:26: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10-20 15:15: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管管分享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10-20 15:28:06 | 只看该作者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已经是没有条件了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