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在四川成都双流,一所学校悄然进行了一场教育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全面推行高中“选课走班”。两年多来,改革的历程备受关注,社会各界有称赞、有效仿,也有质疑、有观望。
2016年2月,在四川成都双流,一所学校悄然进行了一场教育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全面推行高中“选课走班”。两年多来,改革的历程备受关注,社会各界有称赞、有效仿,也有质疑、有观望。
2018年6月,首届“选课走班”高中学生终于毕业,优异的高考成绩是他们青春奋斗的最佳汇报,也是彰显棠湖中学“选课走班”改革成效的最强音——
张劲松:北京大学
康鑫瑞:北京大学
郑宇凡、班珠丹塔:浙江大学
马书涛:复旦大学
谢伊雯:中国人民大学
陈兆润:上海交通大学
杨颖、沈龙祥:武汉大学
丁湘灵:华中科技大学
罗丽: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杨冷峻:中国科学院大学
张政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赵佳峰、祝江根、杨书凌:中南大学……
据棠湖中学家长委员会自发统计,高2015级971人参加高考,应届一本突破600人(其中,600分以上200余人),理科A+班平均成绩653分……而考出优异成绩的棠湖中学“选课走班”第一届学生,2015年入学时的成绩却并不理想——从纵向看,是棠湖中学近三届(高2013级、2014级、2015级)入口成绩最差的一届;从横向看,2015年中考,双流区前200名棠中仅录取49人,全区前428名棠中仅录取114人,全区前894名棠中仅录取264人。顶着入口成绩不理想和“选课走班”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双重重压,棠中以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为这场开全省先河的教育变革,竖起了第一座成功的里程碑。
第一届学生谈“选课走班”,他们这样说
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她的荣耀应该是铭刻在学生的心里。三年高中时光,作为全省第一批“选课走班”的毕业生,棠中高2015级学子应该是对这场改革最有发言权的人。
康鑫瑞:“选课走班让我更加努力”
理科总分678分,同时通过了北京大学博雅计划,加40分被北大录取,康鑫瑞以718的高分被北大锁定。
在康鑫瑞的评价中,母校棠湖中学是一所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校。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氛围,康鑫瑞对于“选课走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任何的惶恐不适。成绩优异、全面发展的他,各个学科都被分到A+层次,和同一层次的学霸一起上课,康鑫瑞坦言:“竞争压力有点大,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一不小心就会落后,需要不断激励自己,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学习。”
不同老师教法不同,康鑫瑞更喜欢上课有趣,课堂氛围好的老师。在“选课走班”模式下,康鑫瑞能够去选择教法更切合的老师。“在我们班上,老师上课会讲得更有深度,更强调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了我很多学习空间。”
张劲松 “选课走班让我认识更多朋友”
三年前之所以选择棠中,张劲松说一个原因是被学校的新校区“迷”住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听说棠中要在全省率先进行“选课走班”。“我知道新高考改革之后都会实行选课走班,所以对这种新的模式,内心还是比较向往的。”
高一下学期,期待已久的“选课走班”终于开始,初期张劲松是兴奋的,“每节课上课的同学都不一样,老师还可以自己选择,遇到不适应的老师,我们可以申请调换班级,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考上北大,对三年前的张劲松来说,其实是一件有点“异想天开”的事,“其实初中我自己的目标只是考上川大,以前自己在学习上有些懒散,后来进入棠湖中学后,尤其是开始选课走班后,因为身边都是很厉害的同学,让我感觉到有压力,在学习上更加努力。”
在学生相同层次的班级里,老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张劲松所在的数学A+班,老师会省去大多数讲基础的时间,集中精力带领学生攻克难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深度与广度。
走班给张劲松带来的意外收获是社交能力,“以前我其实有点内向,身边都是熟悉的同学,没有想过要去社交,走班之后,我必须面对很多不认识的同学,必须让自己和他们交流,慢慢地我感觉自己在性格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郑宇凡 “选课走班让我更自律”。
来到棠中,郑宇凡的父母有些担忧,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对“选课走班”都感到不安,不想女儿成为第一届。但郑宇凡想要尝试新的东西,同时也出于于棠中这所省内改革创新名校的信任,毅然来到了这里;如今即将跨入浙江大学的校门,郑宇凡用成绩证明了自己三年前的抉择是正确的。
走班之初,郑宇凡也有些不适应,因为要换教室的缘故,课间总是很忙,没有了固定的书桌,要带着下一节课要用的书本到处走,找教室。在慌乱过后,郑宇凡开始学会提前看好课表,准备好一上午要用的书本,甚至不用看课表,也能准确无误找到自己的教室。
“刚开始觉得课间要花费很多时间在换教室上,但熟悉了之后,并且我们的教室都在楼上楼下,其实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课间还能走走清醒一下,让自己下节课精神状态更好。”
对郑宇凡来说,“选课走班”带给她的是更加自律的学习,“因为要要换教室,所以我必须提前准备好学习的用具、规划好时间,相比以前,我自己在规划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后大学其实也是走班,我已经提前适应了这种方式,未来也能够继续将高中的这些习惯延续下去。”
克服改革重重困难,棠湖中学在摸索中毅然前行
如今棠湖中学的“选课走班”已经井然有序、成绩斐然,但改革的历程,却是困难重重。棠中校长刘凯在推行“选课走班”前,其实是犹豫的,学校正值搬迁新校区,再加上改革,各种事务繁杂。一次与骨干老师们的谈话坚定了校长的信心,教师们对改革的支持和期盼让刘校长当即拍板开启了这场全省先例的变革。
“选课走班”前的寒假,所有老师集中培训、学习,提前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学前夕,为了保证不出任何纰漏,棠湖中学的老师们奋战通宵,手动为近千名学生排课,最终实现一生一课表。
棠中通过分层、分科、分班,将不同科目分为不同层次,由学生自主选择加学校指导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 ,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班级,让学生能够与同一水平的学生一起学习,老师在教学上更具有针对性,有力地解决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好”的教学困局。
老师感叹“工作强度比带高三还要累”
“选课走班”的开端不是一帆风顺,后续更是困难重重,全体老师只能顶住压力,加倍努力,因为背后有太多双眼睛在盯着这场变革。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谁也不知道结果将会怎样,高2018届教师李建军曾感叹:“一开始改革,工作强度比带高三还要累。”
最让老师感觉有压力的还是学生拥有了选择老师的权利,“选课走班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有点惶恐的,因为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所以害怕他们不选我,不喜欢我,压力比以前大了,只能不断提升自己,每天我都要反思,自己的课对学生有没有吸引力?亮点在哪里?不断反省自己。”李建军曾这样告诉前来采访的媒体。
正是这种选择,倒逼老师们想方设法把课上得“有滋味、有盼头”。老师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觉提高授课质量,最终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也是水到渠成。
北大、复旦、人大、浙大……随着高考录取的进行,棠中学子不断收获着惊喜,这既是源自学生不懈的努力,也是棠中全体师生勇于创新变革的成果,实践出真知,棠中“选课走班”模式下第一届高中学生的优异成绩,无疑给了全川面对新高考的信心和勇气,更激励着棠湖中学全体师生奋发前行,不断推进创新变革,用更喜人的成绩给学生、家长和社会交上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