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5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解析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15:3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成都小升初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是必考题目,是除作文外分数最大最容易拉开分数的题目,现在成都翰林教育的老师来和大家看看阅读理解的解析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解题步骤点拨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下面是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孩子们可以在考试中灵活应用。
      第一部分: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A、比喻、拟人
      作用: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
      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
      作用: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
      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
      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
      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注意:
      ①字数大致相同;
      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
      第三部分:段、篇、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C、照应题目
      D、照应开头
      E、照应全文
      F、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以上就是成都翰林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处理成都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孩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