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55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心理问题更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15:36: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帆船 于 2020-11-25 16:04 编辑

      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心理问题更多?


      前段时间《隐秘的角落》非常火爆。这部剧是根据作家紫金陈的推理小说《坏小孩》改编的。未改编前,书籍就很受大家喜欢,改编成电视剧后,更是备受大家喜爱。

      这部剧之所以能大火,除了悬疑剧易惹人眼球外,演员的演技自然是撑起整部剧的重要因素。

      而这部剧里朱朝阳一角尤其惹人注目,即使他话很少,长相也不是特别出类拔萃。

      电视开头,朱朝阳的妈妈去参加家长会,老师表扬说:“朱朝阳这次又是第一名,不仅是班级第一,也是年级第一。”此时,朱朝阳和妈妈相视一笑,那种母子连心的幸福感,大概只有母子俩能体会。

      家长会结束后,同学的父亲请教朱朝阳的妈妈,有什么秘籍把朱朝阳培养得这么好?朱朝阳的妈妈骄傲地说:“我平常上班太忙,没时间管他。主要孩子很自觉,也好学!”

      由此可见,朱朝阳是一个很自律、很好学的孩子,即使没人监督也能出类拔萃。事实也证明,没有人的情况下,朱朝阳也会主动去新华书店看书,去补习班,考第一。

      这个很努力的孩子却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材料。记得朱朝阳去参加奥数试听课的时候,最难的一道大题,全班那么多同学,只有朱朝阳做对了。



      毫无疑问这个自律、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霸,是家长们心目中的“乖”孩子。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

      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

      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小时候表现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01

      “乖”、“懂事”都意味着“自我”的压抑


      我们的话语体系中不太允许“自我”的表达。

      在家庭中我们要遵从父母之意,不许忤逆;学校里我们要尊师重道,哪敢乖张;工作中我们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上级指东你不敢往西;新闻媒体里,更是要弘扬社会正能量,阴暗的事物无处遁形。

      可所有的压力和情绪不会因为你不提就消失不见,这些所谓的“负能量”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对你造成攻击,让你的思维充满各种禁忌,令你从敢想敢做变得唯唯诺诺。

      小时候那些形形色色的梦想被逐个打压下来,你开始变得单调、乏味,甚至变成“行尸走肉”。

      这些都是“严厉超我”的来源,它倾向于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对理性的“自我”也带有侵略性。而“本我”、“自我”的压抑正是造成抑郁、焦虑、强迫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02

      “老好人”意味着不敢轻易拒绝他人


      一位中年男性在半月前的一个夜晚突然感到心慌不适,伴随着胸前区憋闷感,多次就诊后排除了心脏疾病,之后转诊到我这里,明确诊断为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他是个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大家都认为他脾气好、干活勤快,可他自己非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每次有人提出过分的要求,他虽然心里不愿意,但嘴上从来不会说半个“不”字,这就导致他心中的怒气不断上涨,可他自己的理智却在控制、压抑着情绪,但这些情绪不会凭空消失,而会推动身体产生“心慌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伴随“极度恐惧”甚至“濒死感”。

      后来给他两个建议:

      一是去参加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打篮球、拳击;二是允许自己表达愤怒,甚至可以吐槽一下那些让他不爽的人。他慢慢能够从自我压抑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惊恐发作的频率越来越低。



      03

      听话懂事的孩子一般都有严厉的家教


      一个来访者向我倾诉,每当她听到别人的称赞会非常不自在,认为自己受之有愧,而且往往将成功归咎于客观因素甚至是运气。

      而当她听到别人的评价时,尤其是负面评价,她会一股脑地认为对方是在否认自己的能力,因此变得更加消沉、不自信。

      谈到原生家庭,来访者表示妈妈性格强势,不论是学习、生活,甚至感情,都要干预,妈妈的关(kong)爱(zhi)持续了她整个学生时代。

      大学毕业后,她结婚生子,顺利工作,母亲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干涉自己,但在她心中却形成了一套评价标准(超我),时时刻刻在监视着她的一言一行。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是指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要表现得足够好(good),为孩子遮风挡雨,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要逐渐学会放手,让孩子能够独自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

      同样重要的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适时退开(enough)。如果妈妈一直处于 good 模式,就可能出现强势的母亲和懦弱的孩子。


      04

      不要让亲子关系超越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这个关系被任何一种其他关系僭越,都会造成家庭问题。

      一位女性来访者吐槽她丈夫,“他什么都听他妈妈的,只要是他妈说的,我们就必须遵照执行”,丈夫甚至不惜用“不听话就是不孝顺”的逻辑来指责自己,这让她感到痛苦不已。

      “妈宝男”就是母子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另一位女性来访者哭诉丈夫要跟她离婚,询问后才得知这么多年来背着丈夫一直在帮衬着娘家弟弟,利用自己关系帮忙找工作,弟弟结婚时帮忙出彩礼钱,但丈夫提出离婚让她难以接受。

      “伏弟魔”就是妻子与弟弟的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这两种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毕竟网上还流传着“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说法来提醒人们。还有下面一种在中国的家庭中更为普遍,但更加隐匿。

      一个要中考的孩子感到压力很大,每次考试失利都会感觉对不起妈妈,在了解他的家庭后发现,他父母在谈恋爱和没孩子的时候感情和睦、如胶似漆,自从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就转变为母子关系,妈妈会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孩子身上,对丈夫关心减少甚至不闻不问。这就是“亲子关系”对“夫妻关系”的僭越。

      曾奇峰曾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05

      “乖”、“懂事”常常导致严厉的超我


      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绩、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们内向、腼腆、羞于表达自己,甚至时刻受困于焦虑、强迫或抑郁。

      反倒是在那些自由生长的孩子身上,我们能观察到他们富有激情、勇于探索的一面。因为他们的超我是灵活的、富有弹性的。



      06

      我必须懂事,才能让父母开心


      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来访者谈到家庭,父母在她7岁时离异,在那之后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她深知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才把她抚养成人,所以从小就很争气,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从优秀的大学再到留学国外,她成了周围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但母亲对她的要求也一直没有放松过,在她回国工作后,母亲却要求女儿放弃恋情另谋佳婿,这让她彻底崩溃。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变得很“懂事”,会体察“父亲”或“母亲”的情绪,做事说话谨小慎微,他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不仅在家庭中,在外也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而往往忽略自己。但Ta会变得不快乐,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会被别人指责。但又无法从这个怪圈里跳脱出来。

      另一方面,单亲妈妈或爸爸也会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维系已经破碎的家庭。

      在孩子小时候,他们会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能做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到了孩子成年后会通过干预其婚姻来施展控制。等到孩子人到中年,有些家长还会通过“生病”来把孩子拴在身边。

      相比于普通人群,来访者中父母离异的比例会更高。

      从家庭关系的视角来看,Ta不仅要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要承担起作为“配偶”的义务,但这原本不属于Ta。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弥补这个缺失。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拯救家庭关系。

      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你的早年是否被父母过度控制。也要反思一下,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控制孩子。





      07

      听话懂事常常导致“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可能出现的一个场景——当别人提出意见或要求时,常常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对Ta们来说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因为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往往比Ta们自己的更重要。

      但其实Ta们通常并不能自洽,在下意识的答应了对方之后,可能才会回过味儿来——原来这可能是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事情,或是自己根本不愿意做的。但为时已晚,由于“面子”的原因,又无法重新回绝对方。

      受一位来访者的启发,Ta在处理跟他人关系的时候有个小诀窍,就是“不要立即答应对方”,这样做可以避免直接拒绝所带来的“尴尬”,也能防止自己反复陷入自责的情绪泥潭中。

      即使答应对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思考后决定拒绝,还能帮自己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想理由。

      08

      听话的孩子有时无法准确表达情绪


      一些心身疾病或神经症患者无法恰当地表达情绪和感受,Ta们常常无法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绪,这一定程度阻碍了了解自我,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构建。

      语言和自我意识关系甚密,只有当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出现了必要的、准确的名词或形容词,才能让人们的情绪和思维得以定位。

      因此心理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用症状学术语或心理学表述来对来访者的感受进行标记,增强Ta们的确定感和掌控感。

      当人们能够把一件事情置于某种逻辑关系之下时,它就好像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了。内在的思维或行为就不再排斥、恐惧或害怕失去控制;反而,人们的内在情绪就能以命名的事物为依据,让人获得掌控感。



      09

      听话的孩子不敢主动表达自己


      一个来访者被周围朋友评价为高冷,不会主动关心别人,Ta自己解释为不愿意跟别人聊闲天,“这是浪费时间”或者“这是无效的沟通”。

      我好奇:“那什么才是有效的沟通?怎样才是不浪费时间?”

      在Ta的印象中,聊天一定需要带着目的性,比如为了解决矛盾、为了使得事情有所进展。有时候甚至需要功利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人和事,Ta才愿意去花时间了解和沟通。

      可 Ta 说着说着意识到“不聊闲天儿”可能有些不对劲,因为这让生活变得无趣,而且充满了“政治正确”,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离Ta越来越远,而自己的情绪也逐渐表现出抑郁和过分担忧的状态。

      成长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了我们不喜欢“聊闲天儿”,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轻松而温馨的环境、学校的某个老师曾因自己聊天而严厉的批评指责,或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聊天对象等等。

      这些都让我们以为“聊闲天”、“说废话”是不对的,逐渐使自己丧失掉了这种能力,但与此同时可能丧失掉的还有“情绪排解的通道”和“获取快乐的源泉”。

      最后黑化的朱朝阳是个聪明又可怜的孩子。他同别的孩子一样单纯、可爱,对未来充满憧憬,但父母离异,家庭教育缺失,逼着一个需要关心和呵护的孩子,一步步走上歧途。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虽然很多“乖”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心理问题,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说所有乖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不要再一味追求做个“乖孩子”或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变“乖”,希望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由小帆船整理编辑,内容来源网络,欢迎大家回帖,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2.jpg (90.08 KB, 下载次数: 0)

      2.jpg

      2.jpg (90.08 KB, 下载次数: 0)

      2.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0-11-29 21:56:4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样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很严肃的学问啊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0:07:41 | 只看该作者
      Cappuccino 发表于 2020-11-29 21:56
      怎么样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很严肃的学问啊

      感谢关注,欢迎一起学习探讨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