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楼主: 唐僧取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僧絮语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0:51:05 | 只看该作者
                                                      四十岁后才明白的道理
                                                                                     许锡良

1、人一生的命运并不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四十岁后大致可看到自己的一生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终结。年轻时雄心勃勃,以为自己只要奋斗,就无所不能,其实是一种错觉。人可以追求自己所想的,却不可以获得自己所要的。人一生中其实可以奋斗的余地很有限。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从出生的时代、地域、籍贯到家庭出身,其实你的命脉大致定了,能够改变的只是很小的空间,只有极少数富有智慧的人能够将这个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充分利用。

  2、人不可以将自己与他人相比,只能够与自己相比,每个人都存在一个最好的自己,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却很难说他是人群中最优秀的。理由基于上面的原因。

  3、生命中与生俱来的都是最为珍贵的。不必为自己的生理缺陷而烦恼。年轻时为自己个子不够高而苦恼,四十岁后发现,矮个子其实最有利于保护脊椎不受损害,也有利于心脏的健康。三十岁之前为个子矮小而苦恼,四十岁之后为个子不高而庆幸。

  4、性福是很重要的幸福之源。然而这必须以年轻时不纵欲为前提。放纵性与将性做为交换,人的性福感将会提前结束。四十岁之后还对异性来电,说明他的生命活力不错。性福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学会在年轻时珍藏千金良宵,留待老年时回忆,这是年轻时需要努力去做的。

  5、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在这里质量同样重于数量。怎样读远比读什么重要。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比单纯地记住知识重要。

  6、能够自己给自己定标准,不再以外在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更不为别人的脸色而活,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定律与命令去执行。

  7、知道死亡是人生中必须面对的必然事实。四十岁之后因身体的变化,已经可以触摸到死亡的影子。父母中已经有人不在人世,从他们的离世,能够深切体验到生命的历程。

  8、不再忧愁,特别是不为明天的事情而忧愁。今天的忧愁就今天当。人没有被当天的忧愁与痛苦而压垮的,人却常常被一个未知的担心而压垮。许多时候,其实事情发展并不会那样糟糕。回顾自己四十多年的经历。那些曾经令人痛苦不堪的事情,其实都如过眼烟云,而且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发生。原来只是虚惊一场而已。

  9、虽然出生的时代与家庭常常会在自己的命运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不必为这些遗憾。贫穷曲折的人生经历,可能令你的生活更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10、时间。年轻时常常不知愁滋味,却常常对天悲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四十岁之后才知道,时间其实只有被自己浪费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做个率性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个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只有时间属于你自己,你才是在做真正的自己。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成效来。

  11、金钱。金钱是个好东西。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明白的金钱的内涵。然而金钱只有在自己努力挣来的时候,你才会深刻体验金钱的意义。钱,只要在被你花掉了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属于你的。除此之外,无论放在股票上、证券上,还是存在银行里,甚至放在钱包里,都不能够证明这些金钱就是你的。金钱的良性循环应该是在健康的市场规则里,而不是在别处。

  12、爱情,可遇不可求。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非常适合你的,可是,那需要适当的时间与恰当的地方与时机。四十岁之后会遇到适合你的人,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够相逢只恨未娶(嫁)时。年轻时有真爱的时候,常常会让人胆怯。因此,心怡已久的那个人,常常不敢去碰。绝大多数找到的伴侣,其实都是缺乏真爱的。

  13、家庭。组建家庭,与你相伴的人,学历、经济状况、高矮胖瘦,甚至美丑都不是最重要的。再美的人,也经不住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反复观察。因此,与你相伴的人,一定要在内心里与你一致。特别是基本的价值取向与你一致。心灵伴侣,才是真正可靠的伴侣。这样的人,能够贫富相守,风雨同舟。

  14、无论怎样,都要充分接纳自己,原谅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有一点点自恋,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好好爱护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他人,才能够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15、幸福与快乐是自己的终极目标。尽量不要让自己烦心。如果有一些外在因素要让你不高兴,那么,你就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失败与成功也是平等的。

  16、四十岁的人,如果还没有体验过思想智慧的乐趣,那是一种悲哀。因为四十岁是智慧成熟的季节。学习与思考状态应该是四十岁的常态。

  17、不要急,死亡总有一天会等待到你的。悠着点。慢慢走,观赏啊,好好体验此时此刻的感受。四十岁之后,人对时间的感觉常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快了。四十岁之后的神态应该是淡定与宁静。水流深处自然静。

  18、学会向一切优秀人物学习——而不是简单模仿。学会尊重一个人,包括自己。这是获得他人尊重的重要前提。对他人尊重,也就是对自己尊重。也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即使可能真是好的想法。给他人自由,也就是给自己自由。但是,如果你意外获得影响力,那应该是你的一些想法获得了他人的共鸣。

      19、关于朋友
       关于朋友的论述也是很多的,我比较喜欢说,朋友是第二个自己。所以,要真正认识一个人,从他所并交的朋友中去认识是大致不会错的,虽然这还不够全面,真正全面地认识一个人,不仅要从他的朋友中去认识他,还要从他厌恶甚至敌对的人中去认识。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为群分”的道理。也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与人相聚,彼此之间,情投意合,总不是无缘无故的。

  人主动去结交一些人,总是因为这些人有一些东西是与自己是非常相同或者相似的。因此,赞美朋友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赞美自己,肯定自己,至少是在部分意义上赞美与认同自己。人,天然地有被肯定的倾向。

  反过来,当一个人结交了什么朋友的时候,也意味着他将过什么样的生活。在互联网这样的信息发达的时代,应该说,凡是情趣相投的人,迟早是会有机会认识的。

  对朋友最大的误解恐怕就是把同学、同事与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也看成朋友了。其实,那是两回事。同学中也会有朋友,但是,同学并非都是朋友。同事中也可以有朋友,但是,同事关系其实更多只是工作上的关系,是谋求生存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那种关系常常是暂时的。而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可以是朋友,但是更多的时候只是暂时的利益联盟。酒肉朋友,也可以是朋友,但是,他们联系的纽带只是酒与肉而已。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相通,情趣相投,特别是人生观与世界观比较一致的结果。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同,很难真正走到一起,这个时候,就是常常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一个人究竟走什么路,过什么样的生活,首先常常要看他结交了什么样的朋友。在这里,朋友有如鱼之水,有什么水,便有什么鱼,而且决定了鱼的去向。人学好,常常是从结交了好的朋友开始的。同样,人学坏,常常也是从结交了坏的朋友开始的。鱼游,需要水;人走,需要友。所谓人脉深远,就是指结交的朋友多而复杂的意思。人,常常为了利益需要结交许多人,但是,并不是所结交的人都可以成为朋友。

  我比较认同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利益的需要,也常常会把完全不相同的人暂时聚合在一起。在这个时候,就会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真正的朋友常常不是这样的。由于他们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的一致,因此,他们的利益是比较超脱的。他们常常超脱了具体的利益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君子之交之所以会淡如水,其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们除了谈一些人类的永恒问题,并不涉及具体的利益。相反,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实聚合在一起的原因就是那点蝇头小利,而不是别的。人是利益的动物,当然有为利益而聚合的朋友,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而永久性的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情趣上的共鸣,这些常常是超脱于具体利益的。

  人,走什么路常常是由所结交的朋友决定的,而这些朋友,还不一定就是现实中活着的朋友,还可能是千古历史上的人物。人因为具体历史与文化,因此,人是唯一可以超越时空去寻找伴侣的动物。那个能够让人产生共鸣,从而取得认同的人,无论是什么时代的人,也无论是哪个民族与种族的人,他都可以是你的朋友。所谓与书为友,其实也就是与写书的那个人的思想为友。

  异性的朋友,常常称之为红颜知己。其实异性之间常常很难真正成为朋友。因为异性之间存在着性的吸引力。一旦这种可能性没有了,便很难长期维持异性朋友关系。异性之间如果共鸣到一定程度,就很可能发生为情人关系,甚至夫妻关系,这个时候就可能成为真正的心灵伴侣,而这个时候,也是幸福婚姻的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是真正的朋友,因为人常常也可能因为利益的关系,肉体的关系,传宗接代的关系而成为夫妻,组建成家庭,只有极少数的人他们是夫妻关系、情人关系,也是心灵伴侣。

  朋友成就一个人。但是成就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朋友,还取决于你的敌人。这里所说的敌人,并不完全是指利益冲突上的人,而且更指在思想价值上反对你的人。成就小成就,常常是需要朋友帮助的。朋友就是专门能够为你在极其困难的时候给你雪中送炭的人。但是,只有你的敌人才能够激起你战胜困难的激情与勇气,因此,成就大成就常常是需要一个敌人的。

  真正认识一个人,仅仅看他结交的朋友仍然不够,还得看他的对头是什么人。正如秦晖先生所说,认识一个思想,仅仅从他赞扬的东西中来看还不够,还要从(甚至主要是从)他反对的东西中来认识,这样才是准确的。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0:38:54 | 只看该作者
                                               少儿读经,祸患无穷
                                                      许锡良

  关于少儿读经尊孔的问题,自“辛亥革命”以降,争论已经百年历史了,其间反反复复,不得间断。为什么在中国会反复出现这个问题,这也确实是一个谜。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惯性之巨大,酱缸之黑暗。

  《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2011年第6期刊登了“读经派”与反对读经派之间的争论系列文章,读后感觉令人酣畅淋漓的。从中可以看出,读经派(包括蒋庆先生这样的诵经派),其实讲不出什么道理来。只是一味要求少儿必须读经,否则就不配是中国人。当蒋庆先生振振有词地说:“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儿童背诵中华文化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会明白中国历代圣贤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懂得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知性知天的道理,从而固守之、践履之、证成之,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积极地去参与历史文化的大创造,努力做到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蒋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袁伟时老先生则回应道:“十分有趣的是,当记者问到蒋庆兄的追随者推广读经‘并不怎么顺利,你怎么看?’的时候,他的答复是:‘中国的民间社会、公民社会不成熟,所以困难很多。不像西方公民社会有很多公益事业,很开放、成熟。西方社会有成熟社会环境、制度保障。’蒋兄没有意识到,提倡‘读经’,也不能不借助没有中国‘主体性’而西方色彩甚浓的‘公民社会’,这不是狠狠往自己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吗?”这个回应是十分精彩的。牢牢地抓住了诵经派的软肋。而更精彩的是袁伟时老先生与杜维明先生的对话。早在民国元年开始,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就认识到儒家经典中“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因此,下令全国“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必须从教育方针中剔除,公民道德教育改为世界流行的主流价值观,即:自由、平等、博爱。应该说这是合符世界潮流的积极行为。可惜蔡元培先生的远见卓识并没有完全为后人所理解。

  在这里反对读中国经书的理由是十分充分的。且不说中国经书时代已经久远,已经远离了少儿的现代生活,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就算是成年人中比较有文化的人,要完全读懂也十分费劲,即使是学科专业人士,存在的纷争也非常大。这并不一定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证据,相反,可能是中国的文化源头在表达上的短板,同样作为经典的古希腊经典著作,读起来就没有那么费经。中国经典,由于是刻写在竹简上,书写携带都十分不便,因此,用字异常简省。而且还经常用通假字,其实就是错字别字,有时因避讳还要故意用别字代替,加上又没有标点符号,仅断句便会产生非常大的分歧。当年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尚且承认,中国古书难读。不说《尚书》、《国语》这些老古董,不能够完全懂的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仅较为通俗的《论语》、《孟子》不懂的也有十之一二。这是博学通古的王国维先生留下的感叹。现在中国的那些所谓的国学家们读过多少经典还真是难说。其实大多只是凭着自己的想像,任意渲染美化。剩下的只是一股复古的情绪,在学术思想上能够经得住考问的实在不多见。

  我曾经与一些当代的所谓大儒讨论过,如果读中国儒家经典,究竟要从中继承什么的问题。他们说,继承传统。我请教这里的“传统”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却说:“传统就是传统,只有亲自去读经典才能够体验到。”一副玄之又玄,妙不可言状。在这里故意玩弄虚的。那种高深莫测的样子,其实是为自己做圣人王与帝王师留下一些神秘感。当代的那些儒家学者,常常要不躲进深山老林,身穿长衫,神秘兮兮,一副老古董的样子,要不然,其学历、籍贯、年龄以及生活现状都保持一种神秘状态。我想这些都是为将来做帝王师做准备的。可惜现代社会不再可能有圣人王与帝王师存在的空间了。那种欲望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让少儿读经,真是罪孽深重,祸患无穷。因为,少年儿童的天性并不接纳这些经书,中国的经书与西方的经书还有很大的不同。当年美国的教育家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倡导阅读名著的时候,他们所读的名著可是世界范围内的,而且那些名著并不存在语言文字上的障碍,那种阅读并不带有民族主义的情绪,而是真正的以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且那种阅读是建立在理解与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像蒋庆先生的中华经典基础教育诵读那样,完全是囫囵吞枣式的。蒋庆先生认为“少儿读经,是指三岁到十二岁牌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背诵熟记中国文化的经典。在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处于语言摹仿期,有摹仿成人的语言的本能倾向,背诵记忆不像成人是痛苦之事,完全符合儿童语言的天性,而不像西方教育学家认为的那样是压抑儿童的本性。”针对此言,留美学者薛涌先生反驳道:“如今儿童心理学已经相当发达,学者们作了许多调查、实验。不知道蒋先生观察了多少孩子,有多少数据,凭什么就说12岁以前是‘语言模仿期,就得死记硬背,12岁以后是‘理性理解期’,会逐渐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笔者自己5岁的孩子在美国的幼儿园长大,从来没有背过什么,甚至没有读书识字。但是,她3岁就在问:‘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那么谁创造了上帝?’‘哪里是世界的尽头?’笔者鼓励她读书识字,说知识都是从书上来的。她马上反问:‘写第一本书的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美式教育的厉害。这也是他们教育中保护儿童天性的有力见证。而正是这样培养发问精神的教育,才导致他们的儿童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

  其实儿童的天性就是在玩中学。儿童真正的学习一定是要在做中学。说儿童的天性是背诵,少年儿童天然喜欢背诵与记忆,如果说这是个别孩子的特长尚且说得过去,如果说每个孩子都这样则完全是胡说八道,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即使是擅长背诵的孩子,也只是因为考试分数的诱惑而不是出于其天性本身。中国人自古强调刻苦学习,而且刻苦到怪异的程度,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恰好证明,这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是完全无趣的行为。皆因为古人读书,大多只是背诵而造成的结果。

  其实孩子读到脑袋里的东西与人吃到肚子里的食物好有一比,如果不能够及时消化吸收都是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毛病的。知识存留在大脑里,如果不能够及时被理解,特别是不能够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佐证,那么就会变成沉重的记忆负担。中国孩子的普遍存在的厌学之风,与目前只要求背诵与记忆的应试教育之风是密切相关的。过多过滥的背诵记忆,会造成孩子学习的沉重负担。中国古老的历史上创造发明少,而且越是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人,创造发明越少,则更说明背诵对儿童天性的伤害。另外,事实证明,孩子的记忆力并不优越于成年人,因为成年人对记忆有更多的理解成分,而且对记忆法更有诀窍。少年儿童明显优越于成年人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惊奇感与想像力。他们感知事物的方式是通过做中学,通过切身体验,通过用手触摸来进行的。因此玩乐与游戏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美国的幼儿园甚至不教儿童读书识字,都是为了在游乐中学习,培养好问好思的习惯,而避免过早让儿童使用记忆力。由此可见,在中国,少儿读经,真是祸患无穷。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0:28:23 | 只看该作者
   刚才为了前文,又去逛了下作者许锡良的空间,又淘了一篇过来。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0:27:3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方老人的不同命运  
                                 许锡良

  中国的老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种是大权在握,狮子虽老,雄威在,人见人畏,称号也一般是“某老”;另一种就惨了,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在贫病交加之中,悲惨地死去,在生在世时,人称“老某”。

  中国文化中,虽然有“尊老爱幼”一说,但实际上老了,能不能够受到尊,不取决于老还是幼,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掌握了足够的财富与权力。在中国,退休的官员的老年常常就比较幸福。而且自古如此。那是因为他们为官时为自己创下了足够的钱财,同时还保留了足够的人脉,要办点事也非常容易。中国的普通老人,常常是靠养儿来防老的。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为了让自己年轻时在养儿上的投资,保证在老年时,自己没有劳动力时收回来,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儿孙孝道。这是为了保证早年的投资可以有效收回的唯一办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才会强调:“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没有了孝,则一切善都没有了。因为孝是保证每一个人老年幸福的道德底线。因此,在中国儒家经典中,不惜用极端的方式宣传一些孝道榜样。比如“二十四孝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那里面的故事都非常极端而无人性。但是,唯有这样,老年的生老病死,才会有保障。

  在中国,老年是否能够幸福,常常取决于自己有没有生儿子以及生儿是不是孝,而且孝还不仅仅是对父母百依百顺,而且还要“升官发财”,也就是不孝有三里除了“无后”之外的两种不孝:“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而不为禄仕,就是不去追求“升官发财”,这在中国文化中也是大逆不道的。而“无后”之所以为不孝中的大哥大,是因为,有无后代,这一点之所以最为关键,是因为后代(儿子,女儿不算)不仅仅是保障物质金钱上的福利,同时也是巨大的心理安慰。在现在中国传统观念深厚的农村,那些没有生儿子的家庭,常常被人无端歧视与欺压,那种被剥夺感,常常是双重的。即使有儿子的家庭,也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上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常常是一对年轻夫妻要养六个甚至八个老人的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老年人的幸福,从来没有政府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社会福利”保障一说。如果说有一点关系的话,就是那些极幸运的能够当上一官半职的人同时能够发财的人。如此一来,中国老年人中,能够获得幸福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因为,中国虽然是官本位社会,官也越来越多,但是,毕竟不可能人人是官。因此,要同时满足孝中的三种情况实在是不容易。而且即使满足,也不等于中国老人就一定幸福。从小说《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来看,里面的老人也没有幸福的。他们为庞大的家族中的复杂的人事关系,弄得焦头烂额,身心交瘁。缺乏社会养老保障的中国社会,去年一曲《春天里》里的一句歌词:“也许我老无所依”之所以让许多人老泪纵横,就是道破了这样一个事实。

  由于老人缺乏社会保障机制,中国的老人一方面要求年轻人要尽孝道,另一方面喜欢干涉年轻人的婚姻生活与职业选择。一方面说明这是极自私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老要有所依,就必须自己早作安排。比如,生个儿子,要“望子成龙”,早日接班。而所谓成龙就是“为禄仕”,通俗地说就是升官发财。因为,走这条路利益最大,最为体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武汉的黄艺博早早就被父母安排从政,人为地制造政治神童的社会文化背景。

  除了家庭中干涉年轻人的婚姻与事业外,中国还保留了“老年政治”传统。在中国,退而不休的现象自古就很普遍。这是出于害怕失去权力,害怕失去金钱的结果,因为,一旦失势,就没有人服从自己。在中国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种“三纲六纪”是非常厉害的。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由于操控了生杀大权,因此,君权、父权与夫权,都是极其威严的。中国精英人才流动的方式,至今仍然保留了“赞助式提拔”方式。许多人的仕途是与退休官员密切相关的。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能够从老干局的位置上飞黄腾达,说明在中国与权威老年人搞好关系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再来看看西方社会里的老年人。他们养儿只为求天伦之乐。没有什么孝不孝一说。即使是亲孙子,也不一定要叫爷爷,而是直呼其名。但是,中国这样做就是大逆不道的。他们养孩子也不要靠孩子来养,因为有比较完善的福利保障机制,因此,他们的老人也喜欢给孩子以自由,不干预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选择。孩子将来从不从政,经不经商,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旦退休了,就过自己的生活,给自己自由,也给孩子自由。与自己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那是不带功利色彩的。自己有养老金,在经济上完全可以独立。想做点事情也可以,不做也行。尊重自然规律,不去干预下一代的事情。因为一代会有一代人的问题,也会有一代人的思考方式。不像中国的老人,总是对年轻人不放心,退休了,还要弄一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其实老年人,已经难以理解年轻人的世界。现在90后的孩子,睁开眼睛,就是互联网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而中国许多老年人连互联网是个什么玩艺都搞不清,你怎样去关心去指导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怎样与他们交流对话?如果仅仅是从政治意识形态上来维护一个东西,其实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我在日本看到日本的老人真的很幸福。清闲自在,无忧无虑。常常在街上溜一条宠物狗,或者三三两两二结伴外出旅游观光。当然,也有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们在退休之后还做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在我们看来可能不是太体面的,比如在酒店里作一个普通的服务生,或者当旅游大巴司机,或者当银行里的出纳员之类,总之不是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会很多。许多外人以为他们退休金太低了,无法养老才这样做,其实不是的。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当成自己退休之后消除孤独寂寞的一种有效办法。日本的人均寿命在几年前就达到了男83岁,女86岁,这也不是偶然的。

  中国虽然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说,但是,也仅仅是说说而已。具体到制度层面,却是不靠谱的。莫笑他人老,自己终归老。一个社会是不是幸福文明的社会,主要是看三种人的幸福指数:一是儿童,二是妇女,三是老人。这三种人幸福,这个社会必定是幸福的。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特别的关照。中国人喜欢说尊敬老人,其实,不必如此强调。与其说尊敬老人不如说关照老人。尊敬不尊敬,常常是发自人的内心的。无论是什么人,都要当作一个人来尊重,而不仅仅因为年老才需要尊敬。尊敬常常是与个人的言行举止有关,而不是与年龄相关。如果一个人为老不尊,也就不值得人们尊敬,用“老而不死谓之贼”形容他可能更为恰当。

  2011年6月9日,星期四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0:16:23 | 只看该作者
为了写没学过奥数的娃考了华二,翻找了聊天记录。看到了一段2011家长3群的苍山对5月末发生的高中学生自杀的评论,放在这里,希望能对更多家长有个提醒。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第一课也是一辈子的课,亲情、友情叠加,哪里会有心理问题(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把孩子当朋友。)。关于作弊,这是一个规则问题,我相信从老师角度对作弊一般不会轻易定义。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遵守规则,忽视甚至轻视规则,最终只能受到规则的惩罚,要么遵守规则,要么你成为规则的制订者。交通规则哪个不是用血来书写的?现在得抑郁症的娃娃越来越多。究竟是教育制度还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的浮躁……

今天(2011.5.27)跟一个老师聊天,当年他是某学校的年级主任。发现一个学生情绪不对,找孩子聊了1个多少小时,然后又安排班主任给孩子聊。孩子高高兴兴去上课,晚上回寝室还把吃的跟同学分享。按时关灯睡觉,结果半夜孩子还是去跳了。留下的遗言就是自己没考好,结果卷子出来,班上第一。这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木有家长的急功近利,孩子会这样?不能一味怪罪外界。”

苍山兄,又引用你的话了,谢了哈。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9:50:48 | 只看该作者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许锡良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

  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中国人一向认为,只要你能够承受这些苦难,苦难相对你来说就会减少一些。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空穴来风的污辱,那么他也会因此获得美名。因为,“小不忍辱则乱大谋”,因此,活在中国,要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屈辱而卑微地活着。就像80年代的电影《芙蓉镇》中的主人公所说的那样:“像畜牲一样活下去”,这就是胜利。在中国生存,要谈尊严与幸福是一种极奢侈的行为。因为,中国人只要面对苦难与屈辱,一味地忍耐就可以了。法国人面对饥饿,他们会发出吼声:“面包、面包、面包,否则就要流血。”但是,中国人面对饥饿,只会选择饿死,即使是守着官家闲在那里的满满的粮仓,也会选择活活被饿死。中国的和平稳定常常是用这个办法取得的。中国还有一个“百忍成金”的说法。林语堂列举了一个唐代宰相的故事,这个叫张公艺的宰相曾经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所羡慕不已,唐高宗曾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忍”字,虽然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但是,中国人的忍耐性就是这样强,即使刀割到你的心头肉上了,你也不能够吱声,而越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就越是有涵养,越是有道德。相对而言,中国成语中的“唾面自干”的忍耐又算得了什么?中国的胜利,常常取决于寿命,看谁有耐心有命去等待,如果有两个政敌,一个活60岁,另一个活90岁,无论前者多么厉害,最终还是要败在后面那个老寿星手里。中国人把活着看成人生的最高目的。因此,才有“好死不赖活着”。只要活着,就可以看到你的敌人慢慢死去,然后悄悄改变面貌。中国自古就有姜太公以80多岁高龄出任宰相的典故,以这个年龄担当政治改革大任,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他们会感觉奇怪,为什么在这个人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不出来担当大任,做点有益的事情,而是要等到行将就木之时反而出来担当大任?这种困惑也许正是中西方不同的分水岭。

  第三消极避世。与遇事忍耐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消极避世。中国人在得势的时候非常喜欢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那时的心态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但是,由于中国人追求的“学而优则仕”,这个游戏,具有高度排他性,说到底是一个零和博弈游戏,因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道家的存在是必然的。它为每一个官场失意,赌场失意,情场失意的中国人保留了退路。这就是道家提供的一套说法,也就是消极避世的去处。这种消极避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的不足,起到了一种安全阀门的作用,道家几乎收罗了所有的儒家失败者,给他们以一定的出路。“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第67页)当一个人从官场上失意之后,就开始了另一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饮酒、清谈,作诗、填词,披头散发甚至赤身裸体。从此醉心于道家的虚幻境界,炼长生不老丹,遁入山林,融入自然,作点田园诗,与女人寻欢作乐,寻花问柳。进则有孔儒之学,退则有老庄之道。酒能乱性,无酒时则学佛;酒能养生,有酒时则成仙。各有各的妙处。道家其实就是中国人的鸦片与吗啡,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使人失去知觉的神奇镇定作用,它使中国人减轻头痛病与心脏病。(第67页)前人之勤,后人之用,其实懂得了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在中国活得也会很美妙的。
  英国的母亲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母亲与儿子分别时,常常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第60页)或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的家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呢?因为,英国有宪政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中国人没有。因此,惹火烧身、惹是生非的事情,只有高衙内这样的有着强大势力背景的人才敢去做,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去关注公共事务,就是躲避还唯恐不及。如果是公共事务,你不去关心,最后虽然吃了亏,但是,因为是公共事务,所以吃亏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因此,吃亏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纳与忍受的事情了。如果你一个人站出来,输了吃亏的只是你一个人,而赢了呢,受惠的却是大家。因此,在毫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策略,这种策略在中国极有吸引力,但是,在西方却是极难理解的事情。
  在邪恶势力的考验下,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就是消极避世,就是“活命价值”,“好死不如赖活着”,为公共事务去冒个人风险,是最愚蠢的事情。中国人其实并不天生如此。那些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常常也会对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但是,常常在25——30岁左右,他们就会一个个变得特别聪明起来,也就是开始“学乖了”,获得了“消极避世”的品德。(第61页)。这些变化,有些人是出于聪颖的天资,有些人是因为有过吃亏的经验教训,在中国“所有的老年人都很稳重,因为所有的老滑头们都学到了消极避世的好处,在一个人权得不到保障的社会,吃一次亏就够呛了。”(第61页)。
  那些不消极避世,敢于积极站出来为世道主持正义的人,最后都牺牲了。像当时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并未经审讯就被枪毙的记者邵飘萍和林白水就是中国人绝好的榜样。因此,在中国,最好的记者就是那些中庸平稳,没有任何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不对世人与世事作任何评论的记者,那些成功的报纸常常也不是因为敢于说真话,而是坚持这样的原则:登载国外的事,而非国内的事;处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久远的事,而不是眼下的事;讨论一般性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问题,比如,大力讨论勤奋的重要性、真理的价值等等;中国人的成功之路大至离不开这样的处事法则。因为在没有法治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告诉我们,消极避世是我们个人自由的最好的宪法保证。”因为,在中国,凡涉及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一个人为大家的利益而受损害,但是,大家并不会为你个人的悲惨命运而呼吁。如果他为大家的利益而死,大家会在他死后用他的鲜血醮馒头治病,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可怜虫与失败者。一种处世法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没有大量的环境背景,如果没有大量的事实依据,中国人凭什么要像一只缩头乌龟那样活得谨小慎微,活得不声不响?所谓低调,其实也就是学会做一只缩头乌龟而已,而消极避世就是中国人这只乌龟的“甲壳”,是最好的自卫武器。中国人也会谈点魏晋之事,说到竹林七贤之类,其实,中国人对他们的敬佩“犹如小乌龟敬佩大乌龟厚实的甲壳。”(第63页)
  因为中国人所谓品德的高低,其实只是消极避世的大小乌龟甲壳的厚薄而已。要根治这种弊病,“根治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给民权以宪法保障即可,然而现在仍旧没有人看到这点的深远意义。没有人渴望这种保障。没有人真心地要求这种保障。”(第64页)离林语堂时代又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性格与生存环境有了改变吗?

  第四超脱老滑。超脱老滑与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做一个世故的老滑头是很有必要的。老滑头的为人处世原则就是:丢一卒而胜全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好汉不吃眼前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有人要侮辱你,嘲笑你,藐视你、毁谤你、伤害你、嫌恶你、诡谲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忍受他,依顺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第65页)这个时候唯一致胜的武器就是设法长寿,用时间与生命赛跑,以避免自己不幸死在你的敌人之前。这样的事情,台湾的李敖先生就做过。他一次在凤凰卫视上做“李敖有话说”节目,把曾经迫害过他的蒋氏家族一家大小的照片挂出来,圈上红点,被圈红点的人表明已经死了。李敖说,蒋家曾经迫害过他,但是,照片上这些曾经迫害他的人现在一个都不存在了,都死光了,而他这个被迫害的人还活着,虽然已经七十多岁,有朝一日也会死掉,但是毕竟死在他们之后,他的胜利就是终于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他的敌人抢在他前面死去了。李敖是老顽童外加老滑头。其实,在中国,无需要学习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每个生养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的人,都是天然的滑头。滑头只有老少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别。中国的土壤气候决定了,中国,就是一个必须学得滑头才能够活下去的地方。在中国,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饭碗问题,什么主义都不过是生意,什么事说到底无非是“升官发财”,再没有别的事。不管什么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睡大觉、睡午觉等等,在中国,都是用来“吃”的。因此,吃儒家饭,吃道家饭,吃佛教,吃基督,吃天主教,这些说法在中国是很流行,很普遍的。对精神信仰麻木不仁及采用世俗功利的态度是中国人的普遍特色。因此,做和尚与做道士也常常与做官一样,有级别,有肥瘦之分。一般来说,在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不过,我们确实是岁数越大越不要脸。20岁姑娘很少为钱而结婚;40岁的女人则很少有不为钱而嫁人的。”“一个人年过40而未变成无赖,那么他不是思想软弱者,就是天才。”(第66页)可惜这样的终身能够保持童心的人,在中国几乎看不见,而常常只出现在国外,而这些人在国外常常就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人类的天才,是划时代的人物。

  在中国一切都世俗得很。真正的爱情是没有的。娶妻为了生子,嫁人是为了吃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实功利得很,中国人的所谓爱情,都只是在一些神话想像之中,在现实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中国人的家庭本身就是生产单位,就是放高利贷的地方,中国人以“孝道”理念,维系着一个类似共产主义的家庭模式,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一切都是有功利目的的。出来混是要还的。

  “中国人在本性是道家,在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第68页)中国人一向有把丧事当成喜事办的传统。比如“中国人举行葬礼时大吃大喝,锣鼓喧天,即可证明这一点。”(第68页)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分不清那是在办喜事还是办丧事,因为都用一样的乐器吹奏,一样的队伍,直到我们看到一顶花轿或者一口棺材为止。因此,在中国丧事与喜事之间常常界限很模糊。一场大灾大难,常常意味着那是歌功颂德的机会,常常也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因为,那意味皇恩浩荡有了表现机会,“爹亲娘亲不如父母官亲”有了展示的舞台,同时以灾害为名义的各式捐款,在暗箱操作中,也未尝不是一个绝妙的发财机会。发国难之财向来都是中国官员所擅长与喜爱的事情。因此,每次灾难来临,也就是喜庆来临。总之,中国人的超脱老滑,就是像鸽子一样温和敦厚,像蛇一样机智灵活。

  中国人长期以来使用的零钱——孔方兄,就是超脱老滑的绝妙象征:外圆内方,老奸巨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论对什么事,总之一句话:我们没办法,算了!

  (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文中所有直接引文均出自此书。)

   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原文见: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317-10358.shtml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1-6-11 19: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唐僧取经 的帖子

比较喜欢这句话:有天赋的要珍惜;没天赋的要努力;努力也不行,就发掘孩子其他方面的艺术兴趣特长吧。非常实在。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9:42:18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有几个家长说某老师的国学讲的好,火的很,一个班100多个人,报名后还要排一年才能排上位子去听课。

       什么是国学?根据百度百科“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我个人感觉,这几年,因为应试因为这个那个,国学被抬得太高。学习了解一些,是应该的,我也认同应该学习些经典。但是推孔抬儒抬得太高我个人是不认同也不推崇的。
     国学、西学,我更倾向于西学,我要是培养娃娃,我还是希望把娃娃培养的有普世价值观,全球观,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健康积极热情。
     学习国学,跟其他学习一样,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掉一些不符合普世价值观的东西为好。
       想起了许锡良的一篇文章《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复制过来,全篇如下: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许锡良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
     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中国人一向认为,只要你能够承受这些苦难,苦难相对你来说就会减少一些。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空穴来风的污辱,那么他也会因此获得美名。因为,“小不忍辱则乱大谋”,因此,活在中国,要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屈辱而卑微地活着。就像80年代的电影《芙蓉镇》中的主人公所说的那样:“像畜牲一样活下去”,这就是胜利。在中国生存,要谈尊严与幸福是一种极奢侈的行为。因为,中国人只要面对苦难与屈辱,一味地忍耐就可以了。法国人面对饥饿,他们会发出吼声:“面包、面包、面包,否则就要流血。”但是,中国人面对饥饿,只会选择饿死,即使是守着官家闲在那里的满满的粮仓,也会选择活活被饿死。中国的和平稳定常常是用这个办法取得的。中国还有一个“百忍成金”的说法。林语堂列举了一个唐代宰相的故事,这个叫张公艺的宰相曾经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所羡慕不已,唐高宗曾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忍”字,虽然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但是,中国人的忍耐性就是这样强,即使刀割到你的心头肉上了,你也不能够吱声,而越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就越是有涵养,越是有道德。相对而言,中国成语中的“唾面自干”的忍耐又算得了什么?中国的胜利,常常取决于寿命,看谁有耐心有命去等待,如果有两个政敌,一个活60岁,另一个活90岁,无论前者多么厉害,最终还是要败在后面那个老寿星手里。中国人把活着看成人生的最高目的。因此,才有“好死不赖活着”。只要活着,就可以看到你的敌人慢慢死去,然后悄悄改变面貌。中国自古就有姜太公以80多岁高龄出任宰相的典故,以这个年龄担当政治改革大任,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想像的。他们会感觉奇怪,为什么在这个人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不出来担当大任,做点有益的事情,而是要等到行将就木之时反而出来担当大任?这种困惑也许正是中西方不同的分水岭。
        第三消极避世。与遇事忍耐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消极避世。中国人在得势的时候非常喜欢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那时的心态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但是,由于中国人追求的“学而优则仕”,这个游戏,具有高度排他性,说到底是一个零和博弈游戏,因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道家的存在是必然的。它为每一个官场失意,赌场失意,情场失意的中国人保留了退路。这就是道家提供的一套说法,也就是消极避世的去处。这种消极避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的不足,起到了一种安全阀门的作用,道家几乎收罗了所有的儒家失败者,给他们以一定的出路。“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第67页)当一个人从官场上失意之后,就开始了另一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饮酒、清谈,作诗、填词,披头散发甚至赤身裸体。从此醉心于道家的虚幻境界,炼长生不老丹,遁入山林,融入自然,作点田园诗,与女人寻欢作乐,寻花问柳。进则有孔儒之学,退则有老庄之道。酒能乱性,无酒时则学佛;酒能养生,有酒时则成仙。各有各的妙处。道家其实就是中国人的鸦片与吗啡,能够产生一种神奇的使人失去知觉的神奇镇定作用,它使中国人减轻头痛病与心脏病。(第67页)前人之勤,后人之用,其实懂得了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在中国活得也会很美妙的。
        英国的母亲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母亲与儿子分别时,常常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第60页)或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的家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呢?因为,英国有宪政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中国人没有。因此,惹火烧身、惹是生非的事情,只有高衙内这样的有着强大势力背景的人才敢去做,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去关注公共事务,就是躲避还唯恐不及。如果是公共事务,你不去关心,最后虽然吃了亏,但是,因为是公共事务,所以吃亏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因此,吃亏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纳与忍受的事情了。如果你一个人站出来,输了吃亏的只是你一个人,而赢了呢,受惠的却是大家。因此,在毫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策略,这种策略在中国极有吸引力,但是,在西方却是极难理解的事情。
      在邪恶势力的考验下,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就是消极避世,就是“活命价值”,“好死不如赖活着”,为公共事务去冒个人风险,是最愚蠢的事情。中国人其实并不天生如此。那些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常常也会对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但是,常常在25——30岁左右,他们就会一个个变得特别聪明起来,也就是开始“学乖了”,获得了“消极避世”的品德。(第61页)。这些变化,有些人是出于聪颖的天资,有些人是因为有过吃亏的经验教训,在中国“所有的老年人都很稳重,因为所有的老滑头们都学到了消极避世的好处,在一个人权得不到保障的社会,吃一次亏就够呛了。”(第61页)。
     那些不消极避世,敢于积极站出来为世道主持正义的人,最后都牺牲了。像当时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并未经审讯就被枪毙的记者邵飘萍和林白水就是中国人绝好的榜样。因此,在中国,最好的记者就是那些中庸平稳,没有任何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不对世人与世事作任何评论的记者,那些成功的报纸常常也不是因为敢于说真话,而是坚持这样的原则:登载国外的事,而非国内的事;处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久远的事,而不是眼下的事;讨论一般性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问题,比如,大力讨论勤奋的重要性、真理的价值等等;中国人的成功之路大至离不开这样的处事法则。因为在没有法治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告诉我们,消极避世是我们个人自由的最好的宪法保证。”因为,在中国,凡涉及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一个人为大家的利益而受损害,但是,大家并不会为你个人的悲惨命运而呼吁。如果他为大家的利益而死,大家会在他死后用他的鲜血醮馒头治病,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可怜虫与失败者。一种处世法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没有大量的环境背景,如果没有大量的事实依据,中国人凭什么要像一只缩头乌龟那样活得谨小慎微,活得不声不响?所谓低调,其实也就是学会做一只缩头乌龟而已,而消极避世就是中国人这只乌龟的“甲壳”,是最好的自卫武器。中国人也会谈点魏晋之事,说到竹林七贤之类,其实,中国人对他们的敬佩“犹如小乌龟敬佩大乌龟厚实的甲壳。”(第63页)
       因为中国人所谓品德的高低,其实只是消极避世的大小乌龟甲壳的厚薄而已。要根治这种弊病,“根治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给民权以宪法保障即可,然而现在仍旧没有人看到这点的深远意义。没有人渴望这种保障。没有人真心地要求这种保障。”(第64页)离林语堂时代又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性格与生存环境有了改变吗?
       第四超脱老滑。超脱老滑与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做一个世故的老滑头是很有必要的。老滑头的为人处世原则就是:丢一卒而胜全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好汉不吃眼前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有人要侮辱你、嘲笑你、藐视你、毁谤你、伤害你、嫌恶你、诡谲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忍受他,依顺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第65页)这个时候唯一致胜的武器就是设法长寿,用时间与生命赛跑,以避免自己不幸死在你的敌人之前。这样的事情,台湾的李敖先生就做过。他一次在凤凰卫视上做“李敖有话说”节目,把曾经迫害过他的蒋氏家族一家大小的照片挂出来,圈上红点,被圈红点的人表明已经死了。李敖说,蒋家曾经迫害过他,但是,照片上这些曾经迫害他的人现在一个都不存在了,都死光了,而他这个被迫害的人还活着,虽然已经七十多岁,有朝一日也会死掉,但是毕竟死在他们之后,他的胜利就是终于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他的敌人抢在他前面死去了。李敖是老顽童外加老滑头。其实,在中国,无需要学习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每个生养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的人,都是天然的滑头。滑头只有老少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别。中国的土壤气候决定了,中国,就是一个必须学得滑头才能够活下去的地方。在中国,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饭碗问题,什么主义都不过是生意,什么事说到底无非是“升官发财”,再没有别的事。不管什么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睡大觉、睡午觉等等,在中国,都是用来“吃”的。因此,吃儒家饭,吃道家饭,吃佛教,吃基督,吃天主教,这些说法在中国是很流行,很普遍的。对精神信仰麻木不仁及采用世俗功利的态度是中国人的普遍特色。因此,做和尚与做道士也常常与做官一样,有级别,有肥瘦之分。一般来说,在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不过,我们确实是岁数越大越不要脸。20岁姑娘很少为钱而结婚;40岁的女人则很少有不为钱而嫁人的。”“一个人年过40而未变成无赖,那么他不是思想软弱者,就是天才。”(第66页)可惜这样的终身能够保持童心的人,在中国几乎看不见,而常常只出现在国外,而这些人在国外常常就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人类的天才,是划时代的人物。
      在中国一切都世俗得很。真正的爱情是没有的。娶妻为了生子,嫁人是为了吃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实功利得很。中国人的所谓爱情,都只是在一些神话想像之中,在现实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中国人的家庭本身就是生产单位,就是放高利贷的地方,中国人以“孝道”理念,维系着一个类似共产主义的家庭模式,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一切都是有功利目的的。出来混是要还的。
        “中国人在本性是道家,在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第68页)中国人一向有把丧事当成喜事办的传统。比如“中国人举行葬礼时大吃大喝,锣鼓喧天,即可证明这一点。”(第68页)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分不清那是在办喜事还是办丧事,因为都用一样的乐器吹奏,一样的队伍,直到我们看到一顶花轿或者一口棺材为止。因此,在中国丧事与喜事之间常常界限很模糊。一场大灾大难,常常意味着那是歌功颂德的机会,常常也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因为,那意味皇恩浩荡有了表现机会,“爹亲娘亲不如父母官亲”有了展示的舞台,同时以灾害为名义的各式捐款,在暗箱操作中,也未尝不是一个绝妙的发财机会。发国难之财向来都是中国官员所擅长与喜爱的事情。因此,每次灾难来临,也就是喜庆来临。总之,中国人的超脱老滑,就是像鸽子一样温和敦厚,像蛇一样机智灵活。
      中国人长期以来使用的零钱——孔方兄,就是超脱老滑的绝妙象征:外圆内方,老奸巨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论对什么事,总之一句话:我们没办法,算了!
(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文中所有直接引文均出自此书。)

点评

我看过一朋友孩子初一的语文试卷,好多都是古文哦,所以国学要火也是因为要考试哈  发表于 2011-6-15 20:03
哎,帖子里说的是揭小西吧,感觉孩子现在好象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但这怎么可能学的过来呢?那么深奥的国学,有几个小朋友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呢??  发表于 2011-6-14 13:40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唐僧取经 于 2011-6-11 19:56 编辑

昨天2012家长1群的无花说:“昨天再另外一个群头听一个妈妈说,她女儿从未学过奥数,也是五年级的,这次华赛居然拿个二等奖,太牛了嘎这种娃娃应该是天分很高的了把”

这让我想起了2011家长3群里特邀嘉宾西川中学初三家长苍山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现在好多家长,包括育才等学校的学生,不得给别人说自己在补课,都是说自己周末在家耍,看电影,看电视。我女遭蒙了的,后来发现班上前几名周末都在黑补,才发现上当了。回来之委屈:我说咋个他们成绩老是卡到我,他们在学校耍的时候比我多,结果考试比我好,结果都悄悄补习”

所以,以后听到或者看到类似的话,大可一笑而过。鬼才信。

点评

本人高中就是上过这个傻当的哈,现在发展到小学逗有人上当了  发表于 2011-6-15 20:00
是啊,现在的娃娃都早熟了,这是社会的悲哀  发表于 2011-6-14 20:24
这只能说,娃娃“瞒天过海”用得很成功哈  发表于 2011-6-13 20:35
确实是,鬼才信!我也跟着来笑一下,  发表于 2011-6-13 10:04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8:1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唐僧取经 于 2011-6-11 18:17 编辑

以前在论坛上放了帖子,推荐介绍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也放了全文下载版,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现在没有了。再传什么中,我选择先传这个,我也没完全读过,边传边读,有收获啊。今天上传了两章,分别是第一部分:溺爱的心理真相http://www.16jzq.com/forum. ... &tid=357&fromuid=14
,和第二部分: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http://www.16jzq.com/forum. ... =358&extra=page%3D1
推荐群友阅读,推荐指数*****。

点评

网页打不开呢  发表于 2011-8-11 12:50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