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6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跟随“五字口诀” 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9:4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么么茶 于 2016-12-2 15:49 编辑

跟随“五字口诀” 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


       马上就要放暑假了,在暑假期间要怎么样才能保持学习的状态,更好的面对接下来的三年初中生涯呢?建议在暑假期间刚毕业的小学生要做好小升初衔接。大家都知道初一的学习成绩几乎能决定初中三年,在初一年级领先一步,初中三年才会步步领先。  三个方面需要提前衔接
  小升初的衔接并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知识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培养适应初中学习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首先,是知识的衔接。中学阶段信息量成倍增加,初一一年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小学六年的信息量。因此,提前了解、预习初一的知识,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占得先机。其次,学习方法的衔接。小学老师讲完例题后,都会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解答方法。而中学老师着重讲概念,练习题跟例题不完全一样,要求学生在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从模仿到理解,需要学生提前衔接。最后,学习能力的衔接。小学老师说得多管得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不高,而中学提倡自觉学习、独立意识。如果不会自主学习,不自觉、不主动,考试时就要吃苦头。
  一步领先才能步步领先
  “根据我们的调查,初一成绩优秀的学生,90%以上到了初二初三依然能保持领先,正所谓一步领先,以后才能步步领先。再加上新中考更看重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因此从初一开始,学生都需要一直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张立家称,现实中有很多原本在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到了初中就开始掉队,这是由于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是分离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差别很大造成的。
  有老师指出,学科增加、学习强度加大使得很多学生到了初中就难以适应,另外,相比小学灌输式的教学,初中更注重学生自主自觉学习。小学老师也许会重复讲课直到学生弄懂了为止,而初中则由于课程压力,往往都是讲一遍就过了。“小升初衔接,归根到底是学习习惯、方法和技巧的衔接。家长只有帮助孩子先了解并掌握初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小升初衔接中确立领先优势。”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很关键
  “小升初衔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很关键,而习惯的培养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张立家说,作为家长,要及时了解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校要求,提前把“小升初”的这些变化告诉孩子,让孩子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有所准备。同时还要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升入初中后的交友情况并学会适当干预。另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指导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做作业的习惯、朗读的习惯、一丝不苟的习惯等等。
  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记一本账,把学习情况记录下来,方便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记账本”上要记下每次作业和考试中的正确题数、错误题数和错误题型,对出错的题目反复学习,透彻掌握。此外,要把每天学会的知识点都记录在“账本”上,以备明天再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点。
  专家建议巧用“五字口诀”学习
  作为初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巧用读、听、议、练、评五字口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读:即预习,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对下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大致地了解,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上课时听讲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听:听课是课堂学习最为重要的环节,学生应在预习的基础上听,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重点结论、典型例题、方法规律等要有所记录。议:评议讨论,就是积极参与课堂的问题讨论,积极主动、条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与他***过程中能合乎逻辑地讨论与质疑。练:适当做习题,把握重难点,对重点练而不厌,对难点要锲而不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