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看孩子的艺术
当一位教师遇到学生聪明可爱,但就是上课不听讲时,会陷入迷惘、无助的境地。这可能是很多人不知道,也不能体会的特殊历程。北京的教师张红梅在与班上一个叫小玉兰的孩子交往的过程,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旅程。现在,这个旅程仍在继续。但张红梅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张红梅采访背景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08级硕士 姬 智
教育:面对差异的艺术
小玉兰的故事,是由北师大吴国珍博士指导的教师叙事探究活动过程中,张红梅老师提出的一个案例。在活动中,小组老师反复提及并讨论这个特殊的学生:一个外表可爱、聪明伶俐的小姑娘。是的,单从一张贴在教室后墙上的艺术照便能看出,这个在阳光中侧着脸有些忧郁的小女孩,的确有着让人容易心仪的模样。而6岁前就能吟诵诗词歌赋,一年级就能因为看《史记》《三国》而憋过头尿裤子的经历,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确是个不一般的女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可爱聪明的小姑娘,却让她的班主任张老师伤透了脑筋。
原因就在于这个小姑娘虽然成绩不差、会朗诵,但就是上课不听讲——要么上课搓米饭团、要么撕作业本、要么玩彩笔弄得浑身上下到处都是……当别人作业都做完了,她还没开始;当大伙要吃饭时,女生们帮老师把碗摆好,男生们帮忙把汤端进来,她一个人就呆呆地站在那儿不动,对着老师说:“老师,我能给你讲个故事缓解一下压力吗? ”……
而背后的原因更在于她有个与众不同的妈——硕士生的学历,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对教育孩子有一套一套的理论,而且能写得头头是道。但她妈所认为特别对的事情,张老师却觉得并不尽然。她妈妈要老师任何事都对她孩子先鼓励先表扬,但张老师却觉得我面对的是40多个孩子,知道要鼓励但顾不上每次都表扬。她妈拿一摞表让老师记录孩子每节课发言多少、表现怎样,但张老师却觉得这对她太有难度,做不到,并且她主张的是模糊教育,对孩子不要搞得这么量化;她妈满意孩子诗词歌赋什么都会,而张老师却觉得孩子首先得懂事……
于是,在讲述完这么多的原因后,张老师感叹了一句:哎呀,就是一场战役啊!
儿童中心:我看了关于你的一些资料,有个学生叫小玉兰,能方便和我说说这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么?
张红梅:怎么说呢,哎,其实她是非常聪明的,也很好学,家庭环境非常好,爸爸妈妈都出国留学过,是北京一所高校引进的人才。这个家庭也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在这个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教她写字了,一年级时也没有觉得这个孩子怎么样。
儿童中心:她现在几年级?
张红梅:二年级。
儿童中心:你现在还教她吗?
张红梅:对,我现在还在教她。
儿童中心:她读一年级的时候情况是怎样的呢?
张红梅:刚读一年级的时候,没有觉得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后来我关注她是,因为有一次她妈妈给我写了一张纸条,大概的意思是让老师关注这个孩子。我当时没明白,是让老师关注孩子好的方面,还是让老师关注不好的方面。后来再向她妈妈了解,才知道是希望老师关注孩子好的方面。后来,当我更留意这样孩子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孩子被家长拔苗助长了。如果说他们不重视教育真是冤枉他们了,可能他们的方法不当,我在参加吴国珍老师的“教师叙事”时也写到了一些。
儿童中心:我注意到,即使是现在,当你提到这个孩子的时候,仍会叹气。在与这个孩子的交流中,你一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是这样吗?
张红梅:是的。其实有些现象现在仍存在,可能稍微好一些吧。主要是上课不听讲,你讲什么她都不听,她就专注她手里做的一些小的东西。
儿童中心:那她在上课做哪些小东西呢?
张红梅:揉米饭团。她特别喜欢把大的东西,弄成特别特别小的东西。还有就是搓粉笔,上英语课的时候,一根油画棒就揉成墨一样,弄得身上手上桌上哪里都是。这两天坐在她后面那个小男孩吃中药,有个用蜡做的小盒,她每天就拿着这个小药盒,把蜡弄得碎碎的装在那个盒子里。后来我就和那个小男孩说,你不要给她那个小蜡盒了,因为小男孩天天吃药就给她,她就是喜欢把整的东西弄成碎的。
儿童中心:嗯,就是喜欢把大的东西变成小的,那你问过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喜欢这样做呢?
张红梅:没有问过。
儿童中心:看到她上课做这些事情,你有什么感受?
张红梅:我最开始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着急。有时,大家要开始做作业了,一道题别人都做完了,可是她还没有开始。这个时候我得停下来过去告诉她,你不要再玩了,你要做这个事情。刚开始我是这么处理的,课后就这个问题和她的家长谈,谈下来我了解到,她妈妈说她在家里也是这样,如果她的手里没有东西玩,她就玩手。
儿童中心:你这样处理后,孩子有什么反应呢?
张红梅:你不要我干那我就不干了吧,然后她就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儿童中心:就是说,你让她去写作业,她还是愿意去听的。你有没有了解过,她父母在家里是怎么解决的呢?
张红梅:那个时候我们沟通的次数也比较多,她妈妈也比较着急。因为有的时候我留一些抄字词的作业,她妈妈就发现她的记事本没有抄。我介绍她在学校的表现,她妈妈介绍她在家的表现,帮助我了解一些情况。这个小孩在班上属于年龄小的,她上学的年龄要早于别的孩子,比招生年龄差了二十几天,她妈妈觉得在家已经教了她很多东西,所以觉得提早上学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她和班里最大的孩子差一岁多,是比较小。我也向妈妈推荐了有关孩子注意力方面的书,专家讲座也推荐了一些,她妈妈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握着她的手和她说话,不让她的手去碰这些东西。
儿童中心:你在课上看到她做这些小东西,你的感受是什么?
张红梅:当时除了她以外班里还有另外一个孩子上课不太听讲的,我基本是停下来等着她,但是当时这种效果不是特别好,因为她太专注了。我也会走过去,把她手里的东西放在我的讲台桌上,她不停下来我就不讲课。看到她这样,我有些急躁。
儿童中心:你怎么看你的急躁?
张红梅:我可能很想改变她,帮助她。
儿童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觉无助吗?
张红梅:对孩子还好,更多的是与她妈妈的交流让我会觉得有些无助。她妈妈叫我给孩子做一个很详细的评价。当时我就告诉她,在课上我不可能这么去做,因为有那么多孩子需要我去关注。那是一个很量化的表,我当时提出要模糊教育,不要搞成这种东西。所以和她妈妈在教育观念上有些不同。其次,她妈妈希望我遇到任何事都先表扬,我觉得和她妈妈沟通有些困难,渐渐地沟通也就少了,现在沟通得也不是特别的好。后来我想就给孩子一个过程吧,一个长大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把期待的目光放得远一些。我想慢慢长大了,就会好一些了。这样想,我现在也不太会和孩子着急了。
儿童中心:那现在这个小女孩比刚开始好一些了是吗?
张红梅:现在应该说有一定的变化,但不是特别大。倒是我自己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参加吴老师的“教学叙事”,看了“姬智”的文章(吴国珍的学生,一起参与“教师叙事”的学习和整理),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对。我们小学老师肩上的责任很重大,但到底怎么去看这些孩子,这是个艺术。再有就是我意识到,不能急躁,因为中国的教育太注重最好每个孩子都一模一样,都是乖乖地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所以现在我真的不和她着急了,现在我只要她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东西我想一时半会我也改不过来了。总体而言这个孩子现在还是有进步的,以前她整节课在那里玩,很专注这件事,现在好很多。她特别喜欢画画,书啊本子上啊画得都是,都是她想象出来的。画一些小公主什么的。
儿童中心:你问过她为什么那么喜欢画画吗?
张红梅:这个我们交流过,交流的时候她会问我,她画的是什么,画得好不好。她告诉我,她就是喜欢画画。我的感觉她虽然已经快八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龄非常小。她在课上发言时,小朋友经常会笑她,她说的都是小孩话。虽然孩子们都小,但是她比其他孩子还要小。
儿童中心:当她在课上出现这样的表现或者上课玩东西,你是如何和其他小孩子去沟通的呢?
张红梅:孩子们还行,有一次她妈妈很生气,因为她听到有小朋友说她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她妈妈质问我们,难道孩子成绩是不好么。我猜想,其他的小朋友可能觉得老师对她的关注多了一些,才有那样的感觉。
儿童中心:所以她在课上的这些动作没有影响到其他的学生?
张红梅:没有太大影响,她就自己玩也没有和别的小孩交流。
儿童中心:在这个过程你付出了很大的心力。
张红梅:是的,因为确实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儿童中心:在你帮助她的过程中,你自己有去哪里寻找过帮助呢?
张红梅:我觉得首先这个孩子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在学习知识这方面我觉得她以后一定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从我自己来讲,我在想我能做些什么帮助她成长。我经常和家里人还有和办公室的老师交流这件事,怎么去处理,这挺让我伤脑筋的。然后听了一个讲座,从生理方面解释,是讲剖宫产的孩子会有这样的问题,和她妈妈也讨论过。主要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我觉得很像这个孩子的状况。
儿童中心:你和妈妈进行的这些沟通,想出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呢?
张红梅:还是想了一些方法的。比如她喜欢看课外书,我们就给她中午的时间,别的孩子要去做作业,我就让她吃完饭以后看书。她妈妈在家也是这样做的,如果她表现好了就让她看书。第二个就是课堂学习的时候,以前她基本是不参与的,但是现在她偶尔参与以后,我就在班级里鼓励她表扬她,让课堂里的小朋友为她鼓掌。所以她现在课堂的参与度比以前是高多了。一开始是偶尔参与一两次到现在课堂上参与蛮多,只要她举手我就会让她来说。
儿童中心:那现在这个小女孩上课情况如何呢?
张红梅:应该说现在也还在玩,但是她已经不是整节的在那儿玩,画画也有进步。开始的时候,画画把很多本子都撕了画画了,刚开学就只剩下三张了。但是这学期这种情况一次都没有发生过。
>>>未完待续
谁将成为“教育现场·教师俱乐部”成员
如果你是这样的教师,那么欢迎你加入星期日新闻晨报“教育现场·教师俱乐部”:你曾体验过在教育现场的快乐和痛苦,但是,你深深地知道,你的痛苦仅仅源自于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你是那么深切地爱着你的学生,爱学习,爱教学生涯。
发短信或者邮件,告诉我们你的姓名、性别、年龄、任教学校、教学年龄、教授课目、现教年级。并告知你的联系方式。
什么是“教育现场”
“教育现场”希望做这样一件事:记录教育者在教育现场的感受、困惑与喜悦,帮助公众及教育者更好地认识自己,重建对教育美好的共识,推进教育的真正改革。
如果你也是教育工作者,有实际教育现场的感受与体验,欢迎与我们联系,共同记录与倾听你的感受和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