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如何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同感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何谓同感共情?简言之,就是体验和感悟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就是和别人产生情感共鸣。在家庭教育中,同感共情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对同一件事会有各自不同的真实感受,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
以前,由于我不懂得同感共情,在教育中给孩子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我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我把自己常犯的一些错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我的那些口头语,可能大多数家长[微博]都不陌生。通过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分析,家长朋友会对“同感共情”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案例一:
儿子:我一点不喜欢英语,上英语课我总是犯困。
爸爸:英语是主科,学不好怎么能行呢?
儿子:老师讲课我好多听不懂。
爸爸:人家能听懂,你为什么听不懂?多从自身找找原因。
儿子:反正我不喜欢学英语。
爸爸: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必须把英语学好。
儿子:我感觉我学不好。
爸爸:你没有一点自信心,肯定学不好。
儿子:又不是我一个人讨厌英语,不少同学都不喜欢这门课。
爸爸:你不要再狡辩了!下次考试,英语成绩再不提高,看我怎么跟你算账!
分析:
儿子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向父亲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十分正常的心理诉求。儿子本想从父亲那里寻求理解、得到帮助,而我却让孩子极度失望。我既没有接纳儿子的情绪,也没有认同儿子的感受,更没有认真分析儿子抵触英语这门课的深层次原因,就轻率否定了儿子的感受,还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儿子。在不能说服儿子的情况下,又粗暴地压制了儿子。由于我没有和儿子共情,结果造成儿子不但憎恨父亲,也更憎恨英语这门课程。
案例二:
儿子:这本书真无聊。
爸爸:不会吧?我看过的,很有意思。
儿子:作者真傻,写的是什么?!
爸爸:你说什么?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的。
儿子:谁说的?!这本书太烂了!
爸爸:不好好读书,还废话那么多!再胡说,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分析:
我们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社会人,又有着年龄和阅历的巨大差异。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怎么会完全一致呢?对一本书的认识又怎么能完全相同呢?现实中的家长,经常犯主观主义错误,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好恶当成孩子的好恶。在家长眼里,自己喜欢吃面条,孩子就不应该喜欢米饭;自己胃酸,孩子就不应该吃醋。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不厌其烦告诉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体验,而要相信父母的判断;自己的感受靠不住,父母的感受才是正确的。长此以往,要么孩子对父母不信任,亲子之间的感情鸿沟越来越深;要么孩子变成一个缺乏主见、奴性十足的人,从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到失去自我。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活出生命的精彩呢?
案例三:
儿子放学回到家就发脾气。
儿子:老师也太可恶了,竟然说我得了健忘症!我没背会课文,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还说要告诉家长。
爸爸:我看老师批评得有道理,谁让你不用心呢?人家都能背会,就你背不会!看你以后还不长记性?
儿子:我又不是故意的,好几个同学都不会背,他为什么偏偏批评我?既然他不给我面子,我以后就不交作业了,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爸爸:你敢!看我不敲扁你的头!
儿子赌气离家,好几天待在网吧。
分析:
儿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希望从父亲这里寻求情感支持,这是符合情理的事情。我不但没有给儿子以精神安慰,反而火上浇油,这样做破坏性极大。儿子受到不公正待遇,以离家出走进行抗争,不仅耽误了学习,亲子关系也出现了裂痕。儿子本想寻求认同,由于父亲和老师站在同一个立场,反而使儿子更加孤立无援。这样做的结果,无形中助长了儿子和老师的对立情绪。假如说原来儿子憎恨老师六分,加上父亲缺乏智慧的搅和,儿子对老师的憎恨就加深到了八分。和老师关系的不和谐,自然而然会延伸到学习上,学习必然受到一定影响。
孩子的问题日益严重,我自己也苦不堪言,这给我上了重要一课。我刻骨铭心地认识到:同感共情是给孩子情感支持的不二法宝,是促进亲子和谐的最有效手段,是开启孩子心锁的万能钥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最基本保证。认识提高后,我就刻意在和儿子共情方面下工夫。
通过学习、思考、练习,我学会了接纳儿子的所有情绪、认同儿子的任何感受,包括接纳儿子的痛苦、烦恼、沮丧、愤怒等情绪,也认同儿子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了质的提高。以前,我和孩子说话,总是企图纠正孩子,因而不断否定孩子的观点,总是说:“你讲的不对!”“不是这样!”“你说的没有道理!”“不要再辩解了,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现在,我习惯这样说:“是的!”“是这样!”“有道理!”“你这样想完全在情理之中!”“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运用了“同感共情”,和儿子的沟通交流有了可喜的变化。以下几件事,让我认识到了“同感共情”的神奇魅力。
案例四:
有一次,儿子回家后,情绪低落。
儿子:老师太讨厌了!我仅仅迟到了一小会儿,老师竟让我在教室外站了一节课。
我说:出现这样的事情,你心里一定很难受。
儿子:确实是这样。
我说:在同学面前让你那么难堪,你一定很没面子。
儿子:那一刻我恨不得钻到地下去。
我说:站在教室外面,你一定非常憎恨老师,甚至希望老师倒霉。
儿子:老爸,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就是这样想的。
我说:有人伤了我的自尊心,我也会这么想。
儿子:老爸,你能理解我,我感觉轻松多了。
儿子情绪稳定后,我拉着儿子的手说:老师的做法是有些过分,但你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早上起床后,你若能再抓紧点,也许就不会迟到。
儿子:我想是这样。
我说:其实老师也不想批评你,如果大家都能按时到教室,老师高兴还来不及呢!依我看,你们老师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他对你严格要求,实际上是对你的重视和关爱。“响鼓要用重槌敲”嘛!儿子,遵守纪律是一个学生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严于律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也是对自己负责任啊!
如此同感共情的开导,既尊重了儿子的情感,又让儿子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同时还对儿子提出了要求。这样做,不着痕迹地实施了教育。结果是儿子和我增进了感情,澄清了是非观念,同时也更加理解老师。
案例五:
鱼缸里的金鱼死了,儿子一整天闷闷不乐。
儿子:爸爸,我的大金鱼死了。
我说:是吗?怪可惜的!
儿子:我每天都喂它,它给我带来不少欢乐。看不见金鱼,我心里空落落的。
我说:是啊!养了那么长时间,已经有了感情。
儿子:一整天我都在想着金鱼。
我说:你那么有同情心,真是难能可贵。金鱼如果有知,定会感激你的。爸爸再给你买几条最好看的金鱼,你最配拥有它们。
儿子:( 面露喜色 )爸爸,你明天就去买,好吗?
我说:没问题!我明天一早就去买。
由于我认同了儿子的感受,儿子很快从痛苦中解脱了出来,同时也更加信任爸爸。
案例六:
儿子回到家,情绪非常激动。
儿子:同桌太烦人了,他借书不还,还恶语伤人,我再也不理他了!
我说:儿子,你的同桌肯定伤了你的心,要不你不会那么难过。你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老爸替你分担些。
儿子:他借我书一个多月了,迟迟不还,我向他要,他说:“小气鬼,一本破书也值得那么在意,该还的时候就还给你了!”
我说:同学说这话确实欠妥当,难怪你那么生气,这事换了谁心里也不好受。
儿子:我对他那么好,他竟然这样对我!
我说:正因为你对他好,所以才接受不了他说的话。
儿子:简直不可理喻!
我说: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遗憾,但我们应该寻找原因替别人开脱,也许同桌遇到了烦心事,心里正纠结呢。多想想同桌的好处,内心就会好受一些。
儿子:要说同桌也不能算坏,他说的话太难听!
我说:这件事情主要责任在同桌,你没有什么错。但爸爸希望你继续保持宽容心,同桌的问题让他自己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桌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也不愿失去你这个朋友。宽容是美德。合适的时候你是不是主动与同桌和好呢?两个人天天并肩坐着,你绷着脸,他撅着嘴,该有多不舒服?放下面子才能保全最大的面子。
儿子: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一时转不过这个弯。
我说:我相信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由于我的共情,儿子情绪趋于缓和,对同桌的怨恨也在减弱。
仅仅一个同感共情,孩子就得到了体贴、呵护;仅仅是接纳了孩子的情绪,竟然带来了孩子对父母的巨大信任;仅仅是认同了孩子的感受,父母竟然有如此大的收获,一切都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这样好的事情,打着灯笼也难找到,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同感共情竟有如此大的魔力!它是实施家庭教育的看家功夫,它应该成为每位家长[微博]的基本素养。这么重要的教育秘笈,我们怎样才能运用得法呢?我认为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当孩子行为失当或者做错事时,家长一定要沉着、冷静,切忌急躁、焦虑。家长要认识到,无论孩子的言行多么荒谬、错误犯得多么离谱,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我们没有读懂孩子、不知其中原因而已。确立这样的观念,我们就能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就能从孩子的视角观察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多了一分理智、少了一分冲动。
第二,心中要有原则,同感不等于认可,共情也不代表同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不代表同意他的观点、认同他的做法。我们体谅孩子、关爱孩子,并不代表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仍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通过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深切的爱,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在命令和管教自己,而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渡过难关。同感共情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在情感达到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第三,当孩子体验某种不良行为的后果时,家长不要再往孩子伤口上撒盐。比如,孩子作业没完成,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这样奚落孩子:“这下服气了吧?我早给你说过要‘一日事,一日毕’,你偏不听!”再如,孩子丢了自行车,家长大发雷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让你骑旧车,你偏要骑新车,让小偷偷走了,活该!”这种态度只能令孩子反感,孩子不会接受教训,而且还会憎恨父母。
第四,当孩子生活学习遇到困难、感到力不从心、产生畏缩情绪时,家长不要袖手旁观、置若罔闻,更不要批评指责、冷嘲热讽。家长要真诚地告诉孩子,父母理解你的苦恼,这件事确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你能把那么多事做好,这件事也一定能做好。要告诉孩子,你比我们强多了,父母像你这种年龄,好多事情都做不好。人生充满了矛盾和问题,人都是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这就是生活美好、生命精彩的真谛所在。一个人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掉精神。
同感共情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步,制造了同感共情,就等于创造了教育的良好开端。当孩子情绪被接受、感受被认同时,他们会从内心感激父母,从而把父母当成知己。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洽了,从心里接受父母、认同父母了,父母讲的道理孩子就会接受。反之,孩子不认可父母,父母的建议再有道理,孩子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善于同感共情的父母,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抗拒心理就会大大减弱;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同样会尊重父母的感受、接受父母的引导、接纳父母的建议。进入此种境界,家庭教育就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