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那些年,我们一起造就的“物质孩儿”
十月一日,说好大家齐聚爸爸家。早到的我们做好了饭菜也不见弟弟一家露面,正抱怨他们的时候门被推开了:瘦得如一根冰棒的大侄女童童吃力地捧着一箱饮料站在门口。姑姑急忙接过来对着后面的弟弟弟媳大喊“怎么这样欺负人呢?!”弟媳笑着大声问道:“你们猜猜是什么原因?”我坐在沙发上悠然地回到:“付了工资了吧?”“还是她大姑了解她侄女啊,早给钱早就到了,还能蹭到现在!”弟媳在这样说的时候,童童一脸的坦然,“干活给钱。天经地义”八个字就明明白白地挂在了脸上。
童童打小儿就是个财迷,对数字特别敏感,知道包括“九”以下的数儿都是零钱,每次要钱的时候都先喊一声“我不要零钱”。大了以后,更是知道了钱的妙用,想方设法挣钱,比如跑个腿儿学个舌儿干点活儿甚至考个好成绩都要用钱说话了。
其实,这也不是个别现象,同事说起孩子的时候,基本都是半嗔半喜的样子:“刷碗,五毛!”“洗袜子,一元!”“一周零错误,五元!”“成绩前三,十元!”
小孩子,块儿八毛的就打发了,孩子大了,胃口也大了,就不太好对付了。
女儿多次暗示我,她班同学考上高中没拿钱,父母一高兴给买了两千多块钱的手机,还有个同学没考上拿了一万多块钱假期还去了北京游玩等等。
我语重心长地跟她分析了这种现象的不合情不合理,罗列了为父母者的不容易,晓以大义百善孝为先之后,女儿无奈地摇摇头说了一句:“这些年,我们这些孩子不就是在金钱的诱引下成长起来的嘛,当然我除外。”
想想也是,其实她也不能除外的,这样说,开脱的不仅仅是她自己,顺便也为我开脱了。或许我给她的不是钱,但也是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眼前的利益呀,性质也是一样的。
一句话:是我们造就了这些为利益者的“物质孩儿”。
前两天开运动会,快结束的时候,来了两名学生,要为大会献歌。献歌是会给本班加分的,这是每名运动细胞不发达但有为班级增光意愿的学生的必由之路。主席台上的老师告诉他俩:现在献歌不能加分了。两名孩子想都没想地扭头就毅然决然地走了,丝毫没有展示自己歌喉或者娱乐大家的意思。我看着两个孩子的背影笑了:这年头,没有利益的驱使,谁都不肯出半分力了。
天天嚷嚷评价机制,到底什么样的评价能激励起孩子的奋发之心呢?
口头表扬,只能限定在三次之内,次数多了,连小孩子都不屑一顾了。
发个奖状,一开始很新鲜,时间长了,就不觉神圣了。孩子们说了,运动员获奖不是既有奖牌还外加奖金吗?
最终,最为便捷实用的又都归结到物质奖励上了。
物质奖励,时间一长,也得加码,否则也激不起人家的奋斗热情了。
久而久之,一切就唯利益了。不看,学生报考学校、专业,有几个是从爱好、兴趣出发的呢?都是从毕业后好找工作、待遇好、工资高入手去考虑,这固然有就业难的原因,但没有从小养成的唯利益的因素吗?
是物质逐渐抹杀了我们从做事中找到乐趣的原动力,也是物质逐渐消磨了我们寻找乐趣的工作原则。物质和乐趣成了反方向的一条线,要么拽着向左,要么拉着向右,让我们在不能兼而得之的情况下左右矛盾,最终偏向一边倒,成为唯利益者的忠实实践者。
物质是基础,乐趣是精神。基础满足之后渐趋无味,于是倦怠;乐趣永无止境,才能永葆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