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颠覆!北京四中学生原来是这样学语文的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12 15:00: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壹牛零零柒 于 2023-7-12 15:00 编辑

好颠覆!北京四中学生原来是这样学语文的 ...



最近,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出了一套书《北京四中语文课》,是四位语文名师在北京四中上过的精选语文课实录。当孩子读到这套书时,仿佛就坐在北京四中的教室里边,真实感受到四中的语文课长啥样。

借这个机会,我们特别邀请到其中的一位作者:黄春老师,和我们详细聊聊,北京四中的语文教学有啥不一样。

简单介绍下,黄春老师是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现任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著有《笔尖上的成长》《何止于教》《千古文章》等。

黄春老师

可以说,他对语文教育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在两小时的采访中,干货满满。


黄老师给出了很多在平常人看来有些“颠覆“的理念,算是给我们家长上了一堂语文教育课,从底层逻辑出发打破一些传统语文学习的误区。


比如,他说:


比起数理化,语文是最不应该花时间去学习的学科;
所有的学科学习,其实都在增加语文的积累;
孩子不喜欢语文课,是老师的问题。

这次直播采访的干货非常多,会分两篇讲述。第一篇聚焦在理念;第二篇侧重于落地执行,黄老师会给父母一些具体的做法建议。

相信读了这篇文章,能帮我们增强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在孩子平时的语文教育中少走弯路。



---  以下为采访正文 ---



01
北京四中语文课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和普通语文课是否不太一样?

黄春:其实天下的教育都是一样的,我们所教的、面对的对象、教的教材、教学目标和评判等等,没有太独特的东西。教育不是要百家创新,跟别人完全不一样。它不是以创新独特、标新立异,来获得一种优质品牌。


教育不是这样的,教学更不是这样的,因为知识和能力是一样的。


如果说有差别,可能差别在我们对同样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上不一样。

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语文学科就是很死的知识、很刻板的能力,通过讲解、记诵、模仿和训练,就能把孩子的语文成绩或语文的水平提高。

但是我们认为呢,可能语文学科的规律不仅仅于此,它可能也需要去记,需要去背,需要去抄,需要去仿,需要去练。但这些练习对中学语文或者对于真正的语文来讲,可能是不足够的,是有失偏颇的,有悖于语文最本质的规律。


于是,我们可能对语文的看法会比较比较宏大一点。它不是高大上,而且是相反,我们觉得语文是很接地气的学科

什么意思呢?语文是人一出生就与生俱来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这样的学科生下来就是零,什么都不会。

但是语文、音乐、体育和美术这样学科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带着一点基因和基础来的。


教语文,我们必须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

第一个,从生理上来讲,每个人是不同的。孩子诞生下来之后很短暂的时间内,就基本能够反映出他的语言能力和特点,它是有差别的。教学应该尊重人与生俱来的所谓“差别”,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用同一套内容达到相同标准,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每位同学是接受了很长的时间的语言学习后,才来到我班里接受语文学习的。那他之前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惯性,要尊重,这也是难更改的。

比方,我教高中的,学生已经过了15年的语文训练后,来到我的高一课堂。他是带着很多的痕迹过和固有习惯过来的,你就要尊重他这样一种基础。


就刚才我说的语文教学,相对来讲我们要更难、更接地气,也更尊重人本身。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基本属性。没有语言,人就不称为正常的人。反过来讲,正常的人,他对语言有基本保有量,不能忽视。


所以我觉得,语文是和人紧密相关的学科,不光是跟学生的接受教育、学生的个体紧密相关,也跟教授主体的老师也是紧密相关的。



有些纯知识的内容,A老师讲和B老师讲差别不会很大。有些内容可能不是纯知识,本身就会带来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这类内容,A老师和B老师讲的就会有差别。


我是很不擅长唱歌的,为什么?

当然,很多原因不能全责怪老师,但有一条,就是我没有遇到好的音乐老师。


什么是好?不是老师自个儿唱的很好,有很好的策略方法,是我没有遇到任何老师鼓励过我唱歌。


都是一张嘴刚唱一句,他说你音不对;再唱一句,你调不对;再唱两句还不对;他就不耐烦了,会说你天生五音不全,不适合唱歌。


从小这么受打击过来,所以你就根本就不敢当着人去开口唱歌,于是你唱歌的能力就没了。


语文也是如此,你想想我们小时候写的作文。

每篇作文老师都要给你后面写一堆评语,评语里边大部分都是否定的,委婉也是给你提建议:你这里这样写会更好,那样改更好;再不客气一点,这里也不对,那里也不好,会让你重做重写。

小朋友写的作文,老师做了大量批改

这样的受打击经历会让人对语文失去很多的这种兴趣和自信。


可以这么说,尽管任何方面的学习都是可以促进人的成长,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我觉得对孩子们,尤其在成长阶段的时候,孩子基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更多的要依靠人文学科。

你要靠自然学科去培养他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在小时候会显得比较弱;在他长大之后,从事某个行业的专业学习之后,可能那种影响会更直接、更大一点。

那么,在孩子小的时候,对所有知识还处在启蒙阶段的时候,我觉得人文学科对孩子来讲,这种生命影响和精神价值的引领,它的作用会显得更直接。


每个人的生命成长是有窗口期的,没有哪个不重要,但可能有先后。放在某个时期来讲,可能某方面的教育会显得更要紧。再往后一点,可能另外一种教育会显得更重。这样的理念,这叫做成长的窗口期。


02
如何真正积累“语文能力”?

黄春:语文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语文就是生活,反过来说,生活就是语文。


你对生活的所有的一种实践经历、理解、体验和收获,都会反映在语文能力的提高上。

比如,你在努力拼搏的去攻克数学难题,这个经历就会成为你语文素养中增加的经历。因为体验过一次,怎么样去竭尽全力克服困难,这样一种人生经历和体验,本身就是对语文有用。


我参加了音乐会,特别开心,感觉到艺术那么美。这种感受也会转移到你的语文能力上,它也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那么,你在语言的积累和表达上,就有了素材,就有了真实的体验。


也就是说,孩子的所有的生活积累,都是在进行语文的积累。而不是说,非要把什么都放下,摆开语文书、翻开字典等等,才叫积累语文。


你今天跟同学踢一场球踢,输了哭了,赢了狂欢了...  这都是语文的积累。


北京四中足球联赛


你会觉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我生命里面的所有经历,都是我正在做的语文学习。


所以,反过来讲,语文老师是很幸福的。


我特别不理解喜欢补课的语文老师。我觉得数理化老师热衷于补课,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多练就会有用,不去练可能真的没办法。

语文老师不需要通过带孩子们大量练习、反复讲,这种方式获得语文素养提高。


我唱了一天的歌,数学不会多考两分。但是,唱了一天歌,春游了一天,回来后语文多考两分是有可能的。 我们会感谢所有老师给学生做的教学活动:


  • 体育老师组织的全校运动会、足球比赛;
  • 英语老师组织全校的卡拉OK赛;
  • 美术老师带着去写生,去办美术展;
  • 历史老师讲历史故事;
  • 地理老师带孩子们去走遍全国各地,研究各种地形地貌...
  • 数理化老师带孩子们做实验,研究科学,将科学家故事
  • ···等等


这些,所有的学科学习都在增加语文的积累。



北京四中2023春季舞会现场


03
为什么说语文本身没有“知识量”?
黄春:语文自己内部没有太多的知识,它完全是一种生活输入和体验的表达。

生活的输入越多,内心就越丰富;内心越丰富,接受的越多,就越有表达的欲望和表达能力,知道怎样表达最好。


这样,输入也解决了,输出也解决了,语文也就解决了。


学校里面所有学科当中,语文应该是花时间最少的学科。

因为你在学别的东西的时候都在学语文。


语文的积累分两类,刚才我说的是一种泛泛的积累,它不会直接作用于我的语文教学,是间接作用。

但是,语文里教学里面还有直接的部分。毕竟有语文学科,给了我这样的课堂,给了我教材,给了我最直接的进行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空间,那么它一定是最有效的途径。


最有效的途径就像我们吃饭一样,一日给了你三餐,这三餐的正餐一定是你获得人生营养最直接的途径。


但是,三餐如果吃的不够,还有零食有别的东西。但那不是主要的。所以,语文课堂依然会有语文专业老师教学的一些听说读写训练。


比如,大家经常提到的背诵,那一定是要背的。会让你去背那些最精华、性价比最高的东西,把这些背下来了,你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的语感等等文化积累,就会获得最直接有效的一种作用。


刚才我说过,语文没有太多的知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学科没有太多的知识,知识也很少也很浅。


听数学课走神,后面会听不懂。

语文课,生病一个月没来,照样可以接着上,没有太多成体系,所谓逻辑一环扣一环的知识,它是没有的。有一点知识也不难,很简单,很浅显。孩子不会说听不懂,需要努力思考,反复求教,才能明白。这种知识在语文里面基本没有。


所以说,上课讲语文知识,就不太符合实际,没有太多知识可讲。

那语文老师讲什么呢?好老师和一般老师,理解就不不一样。一般老师上课讲什么呢?语文学科本来没有太多知识可讲,他就自己创造知识来讲。 比方说写作,请老师讲一节写作课。没有知识就造知识。


怎么造知识呢?写作得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各种手法:如何开头、结尾、过渡;对比法,并列式,什么什么式...

这是刚才我讲的一切东西。它本身都不存在,是某些老师为了讲而造出来的知识。


比如说,我请小溪老师写一篇文章,你会像刚才那样去写么?思考怎样立意、围绕主题选材、怎么开头,怎么过渡...

你不会这么想的,你会想:

我有什么可写的,想表达什么,我的读者想看什么,我能给他们什么?我怎么写,他们会爱听爱看呢?

这样的问题都不是知识。


所以,好的老师是怎么讲的呢。他会关联学生和老师在课堂外的所有生活来讲。以教材课本为例子,把孩子调动起来,共同体会这么一件事情。这叫语文课。

比如讲朱自清的背影,咱们都很熟悉的,写父亲写父爱。


八年级语文教材:朱自清的《背影》

这篇文章里没有知识,它可能会调动所有人和父亲相处的一种人生经验,和朱自清跟父亲相处经历,来去比较一下。他得出叫做亲情的体验,原来他们是这样的呀。

比如,跟小学生讲背影,他们会觉得:哦,原来大人们和父亲是这样一种相处的感觉。两人闹矛盾了,就不说话,其实内心里面又是相互很爱的。这种感觉小学生体会不到的,他没有经历过。因为他那个时候跟父亲也吵架,那他真的是不理父亲的。

那青年大哥哥跟父亲吵架,两个成年人,原来是这样闹矛盾的,原来亲情是这样体现的,他会这样一种感觉。

作为高中生,他可能就完全能理解了。


那如果大学生来讲这篇课文,可能就反过头来看了。曾经我也这样,曾经我也给父亲这么闹的...

所以,语文是这样一种所谓的“知识”吧,来自于学习者和讲授者群体的共同人生经历。

没有经历,那课文只能是照本宣科的,先讲作者介绍、再讲写作背景,再给课文分三段,再讲每段的段意,再讲中心思想,再给你讲本文的艺术特色,没了。

讲到这一句,跟读者一点关系都没有。说的再远一点,跟考试都没关系。


我刚才讲的教法,对考试是有用,也是很有意义的。像《故都的秋》,郁达夫写北京。老北京的秋天,写得很美。

高一语文教材: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要讲这篇文章,当然要讲作家怎么写文章;他的语言美,美在哪里;他怎么写秋天,怎么写出那种孤独的情感...

可能还要讲什么,讲每个人对自己生活过的故土故乡,或者是很熟悉的某城市或乡村。就某一片自己热爱的地方,怎么建立这样的情感?

和郁达夫一样,离开北平了,还能想起那个地方当年那么有趣的生活,很有意义的生活来。那么,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讲明白了,你会发现它对考试有用。比方说今年北京的中考作文题,考的就是你也写个北京嘛。

2023北京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所以,语文课是用教材做例子,来引导你去关注身边的生活,你的社会,你周围的东西,真实的世界,你那个活的真实的世界。


教材中用这样一种亘古不变的文学话题、永恒的主题等,来唤醒我们现在的每个人,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真实世界的一种情感链接、生命体验的链接和精神灵魂的链接,这是我们语文要学的东西。


你看,从应试来讲,中考高考也是这么考的,也没什么知识。


这样上课发,看上去要求好像很高,但实际做下来,要求并不高。有的老师会觉得很难不这么做,是因为惯性导致,一进课堂就把自己忘掉了。

他眼里只有教材,只有考试,只有答案。

于是他的课堂就会很狭窄,很单薄,很苍白。教书的年头越多就越苍白,他又不想那么苍白,于是他就会造出很多不是语言的东西去填充课堂,可能还会自鸣得意。我的课堂很精彩,很丰富 ...

其实他走错了路,搞得孩子们不爱学,也不爱听。


最可悲的是,本来我们觉得孩子们学那么多学科,看语文是最容易学的,起码最不费脑细胞的,最不费太多刷题痛苦的,结果调查下来,发现孩子们最不喜欢的学科往往是语文。

你把语文搞得孩子们这么不喜欢,那这里边一定是有我们老师自己的原因。

我们老师应该有这样思路:如果孩子们不喜欢语文,问题一定在我自己身上

我自己没有把语文课搞成很有意思的,那我怎么要求学生来听。何况语文又没有太多的一环扣一环的知识。孩子学数学,本能的会自我要求好好听课,不好好听下节课听不懂,三节课没听懂,我数学就完蛋了...


语文课没有压力的时候,怎么让孩子们喜欢上语文课。这是语文老师要首先去思考的问题。


04
学语文离不开阅读
那家长需要不要对孩子的阅读有要求呢?
比如,阅读量,阅读的书目类型...
黄春:我们先界定一下,孩子六岁之前读的绘本先不谈。我们谈小学以后,像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以文字为主的常规阅读。

刚才提到对孩子的阅读量要有什么要求。给统一标准太难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


每个孩子的阅读量是不同的,这跟他读什么类型的书、读书习惯有关。


有的人读书很快,一晚上读一两本,那他一年可以读100本;有的同学读书很慢,读了一遍还读一遍,可能两礼拜才读了一本书。


你说哪个更有用,很难说。所以阅读量上不必做出特别准确的标准,没有必要。


那怎么判断孩子阅读量够呢?就是他经常在阅读就可以了。

花友@倚楼听风雨兮 儿子窝在沙发上阅读


在闲暇的时候,孩子经常会拿起书阅读就可以了。


人生一辈子读不了太多的书,一辈子能够读个三五百本书,已经很了不得了。在十几岁读书的年代里,能够看个几十本书也就可以了。

书能够经常翻一翻、看一看,看几页就不看的书也是可以的。只要孩子经常在看书,没事的时候愿意拿起书来看一看,就足够了。


好多学生不愿意读书,或者说阅读被打击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老师和家长特别愿意拿量做标准(我不知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比方说,学校里搞阅读比赛:赛谁读得多、读得快,还搞柱状图,每天要上涨的...


A同学读了这么多,B同学读得那么高,C同学还在低谷... 贴在班里的墙上。这是很不好的,这会让落后的学生觉得自己读书读不过别人,索性就不读了。


人有两种本能。一种就是叫人来疯,你越夸我,我越来劲;另外一种叫破罐破摔,你们都觉得我不行了,那我就不做了。这两种教育都不太好,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阅读不要带附加条件。

什么叫附加条件呢?读完书硬要求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缪可馨小朋友写的读后感

哪天我请你看个电影。你觉得,看电影很开心,电影票那么贵,很开心去了。等你电影院一坐下来,我告诉你看完之后要写一篇观后感,我觉得你立马就跑,不看了。

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的。老师说我们下周组织看电影,开心的很。要写观后感,大家就都不去了。不要以附加条件附在一件本来很有趣的事情上。


美国有教育家说了一句话,我特别赞同,就是不要把一件本来挺有趣的事情搞得那么无趣。

读点书、看个电影、听个音乐和听个讲座,多有趣。非要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春游非要写游记,事情就很糟糕。


我愿意写,那是有感而发,写的过程是很好的训练。我不愿意写,逼着我写,一点意义都没有,它只有副作用。


有人说,写读后感不是很好的事情么?这是很好,也是应该要做。但是,我们要有激励训练的办法,而不是要求去做。


比如说,通过一场有趣的春游活动,搞得孩子不写都受不了,自己就愿意写。这不是要求孩子写的。


你看朋友圈嘛,炒个菜、看一朵花都会发个朋友圈。谁都没有要求,他自个儿就愿意写,所以那两句话写得多好,照片拍得多漂亮。


通过教育活动去激发起孩子进行某些训练的一种欲望,而不是直接拿训练作为要求,反过来让孩子去做。

第三个问题,阅读要不要选择?

理论上来讲,开卷有益,只要孩子去读都是有用的。这是理论上来讲,但它不切实际,有两个原因。


第一,不是每一本书对学生此时此刻的需求,都有那么大效率的作用。人生是分阶段的,应该从哪些书去吸收营养更直接,这是师长要给的建议。


第二,孩子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到了小学、中学、高中。所以开卷有益这样海捞针样的事情,不可能在每个阶段去做,所以要读那些很有用、性价比很高的书。

从这两个角度来讲,是应该做阅读选择的。那问题来了:谁来做选择?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有的老师就直接选择了推荐书目:本学期必读书目,本学年推荐书目。我觉得老师推荐书还好,起码老师专业人士,对书的选择,内容、版本包括量,都会好一些。


如果家长也要做这件事,我会特别提醒你要注意的,不要去照抄“别人家孩子”的书单。


你可能听说,闺蜜、同事家的孩子考上了北大,一翻他的书房这么多书。原来他是看这些书考上北大的,那我就把书单抄下来,给自个的孩子阅读。


这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我们家长很多经验都从闺蜜从朋友圈来的,看别人家孩子干什么,回家就跟孩子说这个好那个好,这是非常不专业的。


我个人觉得,家长不用给孩子推荐书。谁来做选择?孩子自个选择。


真正有阅读经验的孩子,他的阅读选择能力会随着阅读经验的累积而慢慢提高。他会很有眼光,什么书对我有用,我看什么书好,所以权利可以完全交给孩子。


前提是,他已经有良好阅读的习惯,那他是会选书的。


就像一个爱美的女生,她是会挑衣服的,你不用给她出主意。因为她老在琢磨这件事情,她老逛商场已经逛出经验来了,她挑衣服是有一套的,外人的指导参考参考就可以了,不用强加给她,这是不需要的。


这么一来,对于有阅读经验和阅读习惯的孩子来讲,阅读的选择,是自己自然而然去做事情。



花友@ Little Prince Roy 儿子沉迷化学后,选的一批化学书



本文来自小花生网由壹牛零零柒整理编辑,分享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回帖,和众多的牛爸牛妈一起交流讨论!作者和壹牛家长论坛拥有最终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