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做这期节目时,我和老范一反常态,只谈技术与结构问题,不谈任何内心的事。后来看她文章,我才知道,她也在这过程中无数次地问自己:“我自问我为什么心里总是这么急,改变不了别人急,改变了也急,不被理解急,理解了之后也急。为什么我心里,总有那么多的放不下,那么多的焦虑呢?”
我问过卢安克:“你写过,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着急了。怎么叫‘太着急’了?“
卢安克说:“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
我说:“会有人觉得那就太漫长了”——那人就是我,那人就是我。
他说“小学老师教了一批又一批,都看不见自己的成果。”
在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过:“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然后带着这个目的,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幸好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想改变,我没有这个压力。”
我当时一惊,担心他坠入虚无:“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
“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我的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
“改变不是目的?”我喃喃自语。
“它压着太重了,也做不到。”他说“但你不是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己发生。”
听他说话,内心长久砌起来的砖石一块块土崩瓦解——不是被禅悟式的玄妙一举推翻,是被严整地逻辑体系,一步步,一块块,卸除的过程。
我问“你原来也有过着急要改变的状态,怎么就变了?就不那样了?”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
“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
”没有。”
“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当我们彻底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很多人就放弃了。”这是我的困惑。
“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所以没办法了,碰到障碍了,就放弃了。我也改变不了,但也不用改变,它还是会变。”
“那我们做什么呢?”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
在通信中,我们曾谈到,“创作”这个词现在常常被当作是一种“手段”——用来吸引孩子学习更多的手段,或者一种学习之外的调节。好像生活中总有一个伟大庄严的目的,一切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服务于一种意志吧。当这个意志让你去改造时,你要具有改造需要的知识。而创作在卢安克不是手段,就是归属本身。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才慢慢反思,反思又再指导行动的,所以他说,说话是没有用的,让他们一起进入,共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能承受什么”的故事,感受就会像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缓缓滋养。
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
………………………
他说:“别人对我佩服的地方其实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作出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也许有人以为那是超能,这个误会就造成了我现在的结果。还可以用另一种表达: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
就在此时的感受,让我想起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在这期叫《告别卢安克》的节目结尾我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