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牛家长圈-

查看: 6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成才的钥匙,就在你手中

[复制链接]
胡萝卜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2:2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么么茶 于 2016-11-23 14:38 编辑

        周末,带了本《成长》回家。这书之前是有看过的,但都是翻到哪,就看哪,从头看到尾,是第一次。书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里30个人的100多个故事,这些人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他们被人们当做聪明、成功、快乐和富有的典型例证,他们是媒体追逐的对象,也是众多青少年崇拜的对象。
        书的绯页上有几句话:你愿意做个快乐的学生吗?你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吗?你愿意像天才一样成长吗?请读《成长》。可是,你读完了会发现,这本书也值得每个家长阅读。他们每个人的成长故事,跟家庭教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李开复:自由的天地

        开复出生的那一年,父亲55岁,母亲44岁。对这个年龄的女人来说,分娩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生理上的煎熬,不如说是精神上的炼狱。很多人都说她的年龄不再适合生孩子,连医院的专家也说:“这孩子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白痴,科学上后者的概率更大一些。”但母亲一直重复着三个字:“我要生”。母亲的坚强拯救了这个男孩。
        小儿子的出生让这个中年女人的生命放射出奇异的光彩。她坚信他会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对他的宠爱最甚,期望最高,管教最严。她把一种非常标准的中国式教育施加在开复身上,要求儿子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
        李开复说:“我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我讨厌背书,讨厌考试,讨厌做作业,更讨厌课堂上的那些纪律。我并没有母亲想象得那么用功,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考试考到足够好就可以了,因此,为了避免挨打,我还偷偷改过两次成绩。第一次很成功,等母亲签字之后,我把成绩又改了回去,她跟老师都没有发现。第二次失败了,改过的痕迹太明显,我索性把卷子扔到了水沟里。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做过这样的事,因为这次失败让我发现这个家庭更在意孩子的品格。我如果做了一些有损人品的事,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都绝对不会容忍
        1972年春天,开复过完11岁生日不久,大哥从美国回来,看到这孩子在如此严厉的管教之下读书,忍不住说:“这样下去,考上大学也没用。不如跟我到美国去吧。”
        “现在回头看,那肯定是决定我一生命运的一件事情。我如果小时候不去美国读书的话,现在也许不会很失败,但是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功。我在台湾的一些朋友,论聪明程度应该和我差不多,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情商比我低很多,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眼界、英文水平,都要差很多。我想那是因为我在国外读书的缘故。”李开复说,“当然,我也要特别感谢母亲虽然这么严厉,虽然在过去的11年里恨不得把自己牢牢拴在身边,却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自由。
        这种放手对于一个独裁、严厉,信奉中国式传统教育的母亲是非常难得的。李开复至今都还记得临行前母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出生在那里。你就到那里去吧。”

        周明:灾难发生之后

        1974年夏天的那个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周明的两个姐姐双双死在了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的精神世界几近崩溃,身体一下子垮下来,神经也不正常了。全家充满了悲伤和绝望的情绪,充满了怨言。埋怨那条路,埋怨那堵墙,埋怨那场雨,埋怨政府官员,埋怨学校的老师,埋怨自己,埋怨父亲就知道为国家寻找矿藏,不顾家。
        “母亲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让自己平静下来。在确信两个女儿真的不能回来之后,她也不再去那条小路上寻找。她还有三个儿子,还有希望。他总是重复一句话:‘不要抱怨,要靠自己,只有自己的本事最可靠’”。
        这个家庭逐渐从绝望中摆脱出来,开始了新的生活。那一年,周明还不到10岁,他本是两个姐姐宠爱的小弟,却在一夜之间觉得自己在家里有了一份责任。
        许多年以后,周明会说:“如果我的家庭是一个软弱的家庭,一个低沉的家庭,一个怨天尤人的家庭,那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高剑锋:小时候发育不良

        这孩子一出生就不断生病,总咳嗽、发烧,头发长得比别人慢,牙齿出得比别人晚,一岁多了还不会叫“妈妈”,两岁了还不会走路,四岁了还总是摔跟斗。那时候,身为运动员的父亲很着急:“怎么没有得到我的遗传呢?”
        5岁的时候,父亲开始训练剑锋长跑。第一年,父亲在前边跑,儿子在后面跑。第二年,儿子越跑越快,父亲渐渐落在后面了。第三年,父亲骑上了自行车,儿子还是在后面跑。就这样,他跑了5年,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9岁的时候,高剑锋还是很小很瘦,看上去比同学小了一圈,排队总是站在最前面。没人把他放在眼里,连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很自卑。直到一次体育课上,老师测试全班同学的体能,项目是1200米长跑,周围的同学一个个不行了,被他甩在后面,即使是那些看上去身强体壮的人,也落到他身后很远的地方。老师当场让他参加学校的田径队,他自己也很高兴,信心大增,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发育不良的孩子了。
        “我的整个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学习和体育这两个世界中度过的,所有的时间都很充实,而且精力充沛,也不觉得苦。我的父亲不仅是个运动员,还是学理论物理的,所以从小他还给了我另一样东西:数学。父亲看我学会了小学的数学,就开始教我初中的,可是我又开始喜欢物理了,所很多时间放在物理上。到了初中,我的物理成绩上去了,可数学却下来了。”高剑锋说,“可见我不是什么天才,脑子也有不够用的时候。”
从中学到大学,高剑锋一直在各种长跑比赛中获得名次。他已经懂得,真正好的长跑选手,不仅是在用腿跑,而且也是在用脑子跑。他说:“胜负不完全取决于体力,到最后,主要取决于毅力,取决于你的坚持不懈,也取决于你能否从同伴甚至竞争者身上学到你没有的东西。”
        父亲非常希望高剑锋像运动员一样做学问,像做学问一样搞运动。他的这个逻辑不仅让儿子扫除了童年的自卑,还引导着他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取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学位,直到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

        张亚勤: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

        6岁那年,亚勤离开太原来到山西省最南端的一座小城,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有些文化,不太多,认识字,会算账,这在那一代中国妇女中已经少有。但最重要的是,外婆知道好多有意思的故事,还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她经常告诉亚勤要独立,不要依赖别人。亚勤看连环画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让外婆讲,外婆总是会说:“你要认字,认了字就不用求别人讲了。”
        1972年,到了上学的年龄,亚勤回到太原妈妈身边。妈妈是位中学教师,上班的那所学校与一所小学连在一起,于是亚勤就到妈妈的学校读书。那时候“文革”还没结束,学校里乱七八糟,教学很不正规,学生上课时所拥有的自由,是今天的学生难以想象的。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要是觉得哪门课没意思,就换一门,连遇到不喜欢的老师,也可以不用去听他的课,听着听着没意思了,还能出去玩。亚勤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在各门功课和各个年级之间跳跃,这个学期还在读一年级,下个学期就跑进了三年级的教室,本来六年的小学课程,他在第二年就全部读完了。妈妈会在家里给他讲课,眼看着儿子不喜欢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也不会强迫他去听,只要亚勤明白了低年级的课程,马上就讲高年级的内容。他用一年半的时间读完初中,又用一年读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毕业了,这一年,他才12岁。
        我们手上的种种数据表明,对待教育的那种随意、宽容、听凭自然的态度,在今天已经消失殆尽。现在的人们对待教育基本上呈现两种态度,一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一是放任孩子的愿望。
        有人把这两种情形说给张亚勤听,询问他的想法,他笑了:“我很难说我小时候受的是哪一种教育,好像两种都不是。有一点必须说明,妈妈放任我的任何兴趣,但绝不肯放任我的坏习惯。

        ……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和思想,作者有一个总结:

        1► 他们的成长与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两个拥有大户人家背景的人,童年时代也经历过家境不景气的磨练。
        2► 我没有发现一个能与他们的成功之路联系起来的家庭教育模式,严格或宽松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但这30个人里面,全部声明自己将不会以严格甚至强迫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3► 虽然这30个人的父母中有10多个教师,但是总的来说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另外,无论哪一种家庭教育模式,都显示出对孩子很强烈的正面影响。
        4► 全都有一个充分发展独立意志的过程,越是严厉的父母,也就越早地让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获得自由的空间。
        5► 没有发现考试分数“第一名”与日后的成就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事实上,这30人中的大多数,在学生时代并不是“第一名”,他们更多地处在第三到第十的位置上。
        6► 他们用在背课本和做习惯上的时间,大大低于同学中的平均值,其中80%的人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拥有广泛的兴趣,而不只是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7► 他们不仅关心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而且更关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哪些事情是真正适合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
        8► 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拥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9► 他们都经历过一个“开窍时期”,他们的“开窍时期”几乎全都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期望的发生在初中阶段。(如今,孩子的压力都集中在初三和高三,这恰恰是孩子尚未“开窍”而心理又处在逆反的时候,等到孩子进入大学能够承受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系反而放松了对他们的压力)
        10► 他们全都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让他们难以忘怀的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是教会他们应付考试的人。这30个人列举出来的老师有50多位,其中有些是外国人,全都拥有大师的头衔和声誉。大部分中国教师中,只有一位是“特级教师”,其余都是寂寂无名之辈。这些老师之所以让他们难以忘怀,奥秘全在课堂之外:教给他们如何做人;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告诉他们朝哪个方向走去。

        书中每个故事无一例外地告诉了我们:孩子成才的钥匙,其实就捏在家长手里。希望这些故事与总结,能给家长带去正面的启示。没有哪一种教育模式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理念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更多的资源共享和互助成长,敬请大家关注壹牛微信公众号: “壹牛升学资源圈”和“壹牛家长圈”。搜索微信公众号“sxquaner”和“www-16jzq-com”添加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让社区更精彩

  •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六 10:00-17:00
028-86691808

关注我们

反馈建议:985052335@qq.com
Copyright   ©2016-2022  壹牛家长圈www.16jzq.com  Powered by©Discuz!
  ( 蜀ICP备16021970号-1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