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么么茶 于 2016-11-23 14:11 编辑
► 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由一定的来历,每个地区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通过这些也可以让孩子对中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多份了解。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 带孩子祭祖去烈士陵园扫墓
祭祖、插柳枝、吃鸡蛋等这些是我们这儿的风俗。让孩子陪同大人去祖宗的墓地,给逝去的先人磕个头、敬杯酒,让他们不忘血脉的传承。带孩子去烈士陵园扫墓,告诉孩子他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是多么的幸福,这一切都是前辈们用热血换来的,让他们懂得感恩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清明节的内涵是感恩
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必备的品德,有了感恩,心中才有爱,心才是热的;有了感恩,人才能互相尊重,人才能关怀社会和自然。
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它把小我变成大我,使自己的生命放大,与社会的生命连成一体,在共同幸福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使人间变得美好。一个处于自我烦恼中的人,一旦学会感恩,他的生活态度会发生重大变化,懂得了惜福,意识到他人的助缘,因而也会敬业乐群,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清明节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感恩内涵的传统节日,我们应当把感恩放在第一位,这样会提升祭祀的层次。
► 带孩子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清明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开始发芽了,花儿开始绽放了,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上面两个项目多多少少有些沉重,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让孩子了解万物的生长规律,让孩子对“生死”这一敏感的话题有个主观的认知过程。
让清明追思作化生命教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利用清明进行生命教育,应分为“生命观”教育和“生命化”教育两部分。“生命观”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祭奠先人中自然而然关注“生死”这一人生根本问题,接受死亡,使其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发展的规律;使其更加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化”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祭奠先人中明白生命是短暂脆弱的,所以更应该好好地活着,有滋有味酸甜苦辣地活着:尽孝要及时,爱要及时,行善要及时,道歉要及时,谅解要及时。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有限时间,去实现无限的人生价值。
► 让孩子了解并认识死亡
清明节我们可以借祭祀扫墓之事,让孩子了解死亡,认识死亡,让孩子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让孩子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死是硬币的两面
“认识‘死亡’有助于我们反观生命。”王振存说,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有助于其消除对死亡的误解、恐惧,更加认识生命的可贵与价值!
在孩童时代,都会有一段时期,对死亡问题非常非常地恐惧。的确,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死亡的毁灭性、否定性让我们惧怕,让我们逃避。但生与死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死是自然的生命现象,是人生的常态。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正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死的存在,才造成了生命的紧迫感,才彰显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不能深刻认识死亡的本质,就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宝贵与价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乃至自然万物之生命。认识到这些,我们的孩子就不会轻易地自残、残害他人的生命,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其实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每个人,清明节都可以成为一次爱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