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么么茶 于 2016-11-23 13:49 编辑
► 一位家长的来信
我儿子上初一,但从上学开始,他就几乎没有朋友,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那天饭后我们出来散步,看到小区花园里好多孩子在嘻笑打闹,我随口问了一句:“你在班里有哪几个好朋友?”他说了一句让我很诧异、很难受的话:“妈妈我好孤单,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时我也才意识到孩子的交友问题,回想起孩子除了每周末跟堂哥在一起玩玩游戏,听听音乐外,几乎很少听见孩子在我面前提他的同学和朋友,更别提跟朋友出去玩了。我回想起还有一次,发现他甚至跟一个汽车模型说得热火朝天,还自问自答。
于是我鼓励他到楼下公园去和别的孩子玩,可他表示不愿意去。让他周末约同学到家里来玩,他又说:“平常很少跟同学交流,他们肯定不会来的……”说完,孩子委屈地哭了。我想请问爸爸妈妈知心团的朋友,我应怎样才能为孩子交到朋友呢?
► 嘉宾一:朋友对孩子很重要
尽管孩子对朋友的理解比较单一,友谊的维系状况也不很稳定,但不可忽视朋友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孩子在交第一个朋友时,便是他的第一次独立社交。您作为家长,显然重视不够。
有朋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依靠。因为朋友的支持,和朋友在一起时孩子会更大胆。很多时候孩子的自信来自朋友的认可和支持。和朋友在一起时开心的玩耍、畅所欲言的交流,会使孩子更有自尊感。
而没有朋友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他会把内心的需求用另外的方式发泄出来。有时他会因得不到同伴的认可而不自信;有时会因得不到同伴的友爱和支持而嫉妒别人的友谊;有时孩子会因没有朋友而远离人群;有时孩子不想上学,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试想一下,当孩子跟朋友一起投入地玩时,当遇到问题有朋友协助时,孩子又怎会胆小、怕事。当孩子跟朋友玩得高兴时,又怎会哭丧着脸找家长发泄情绪。
► 嘉宾二:两大原因阻碍孩子“交友”
我认为孩子出现“伙伴危机”,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这与家长过分的溺爱、保护有关。许多家长总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这缩小了孩子的交友范围。由于怕孩子受到伤害或不良影响,部分家长甚至干脆阻止孩子和别人交往。第二,由于孩子生活圈子小,玩伴自然很少,造成孩子不善于交朋友。而大多数家庭是三口之家,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更缺少同龄玩伴。
我觉得,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空间。要注意培养孩子发表意见的能力,有些事情甚至可以咨询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并培养孩子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今后,这种能力也会被孩子运用到择友中去。
其次,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父母不要一味地迁就,也不要打骂或者直接干涉,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必须介入,也应当从给孩子提建议,帮助他分析问题的角度,间接地为孩子提供帮助。实际上,这正是孩子学习的绝好机会。
第三,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家长应该避免以成人的观念帮孩子选择朋友。孩子自己择友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成长的过程。家长可在一旁观察,并适时给予建议,但不能粗暴干涉、阻止。
► 嘉宾三:与玩具说悄悄话的孩子更渴望交流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经常抱怨,说孩子天天抱着玩具说悄悄话,却不对父母说。为什么孩子有话不跟父母说,不跟其他孩子说,却愿意对着玩具说呢?
首先,孩子和玩具说悄悄话,说明他们有交流的需求。但现实生活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于是,玩具成了他们交流的第一选择。此外,他们还会选择和小蚂蚁等不具备攻击性的小动物说话,或者干脆自言自语。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对着小玩具、小动物说悄悄话,家长应该意识到他们有交流的需要。这时我们应尽量给孩子创造“不独”的环境,带他们外出活动,多去有同龄孩子的亲戚朋友家串门,让孩子自己学会沟通。家长还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之所以不跟父母交流,是因为孩子感觉和大人没有共同语言。如果能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和他成为“密友”,孩子有了心里话,自然会找父母讲。
► 嘉宾四: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和孩子走出去,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很排斥,所以家长要陪同、引导孩子,多带孩子参与集体性的活动。你不是也在鼓励孩子参与吗,孩子刚开始如果不愿去,您也可以先带个头并慢慢让孩子也参与进来。然后,记住玩得好的一两个人,在下次碰到时主动跟人打招呼,迅速熟悉起来。毕竟,出自己的想法。我想,都是同龄的孩子,交往起来不会很困难的。另外,还可以联系你的同事或者朋友带着孩子一起出去郊游等等。 此外,我觉得应该和老师沟通一下,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甚至可以帮助培养孩子的“交际圈”。
► 嘉宾五:为孩子建立友谊提供机会
我的孩子和您的孩子一样,从小性格内向,不愿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整天一个人独来独往,后来我问:“没有朋友,你不觉得孤单吗?”孩子看着我不说话。但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她其实是需要朋友的,只是不知该怎么办。后来,我不顾孩子的反对,坚持让她参加夏令营。从夏令营回来后,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她对我说:“一开始,我不敢跟同学们一起玩,后来是一个叫小夏的女孩帮我牵线搭桥,就这样我胆战心惊地开始了跟他们一起玩一起乐。没想到,同学们对我可好了,真想跟他们天天在一起。”我想,如果当初我不强行让孩子参加夏令营,为她建立友谊提供机会。她的这学期恐怕又该在没有朋友的日子里度过了。现在,在班上的朋友,女儿一天天在增加。
► 嘉宾六:交给孩子与人交往的技巧
没朋友的孩子童年的记忆是灰色的。与同伴交往,对孩子的个性、情绪情感、智力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一般不会与他人分享或合作,这比考试不合格更让人担忧。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与人交往呢?我认为,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比如培养孩子善于和不同人交往的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能欣赏他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等。
家长可以结合自己与人交往的经验和例子来给孩子传授这些技巧,同时也应该给孩子做出表率,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将这些技巧示范做给孩子看,相信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于是孩子会将这些技艺也用到自己的交往过程中去。
► 总结
如今,人际能力已被列为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正像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所说的那样:“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那么,家长如何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教给孩子呢?儿童心理学家勒纳·屠阿说:“我们应该从最普通的基础开始,教孩子说你好、请、谢谢,以及回应的话。”也就是说,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教起。对于性格孤僻,缺少玩伴的孩子,家长除了要加强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试着靠近孩子的心,自己去做孩子的朋友。人需要朋友,孩子更需要朋友。朋友的意义在于拉近人的距离,分享彼此最真切的感受,在善意和温暖中获得力量。作为家庭成员,更有责任和义务带给孩子这样的感觉。
► 延伸阅读:
教养青少年的10大错误之七——不尊重孩子的朋友
我们对待孩子的朋友的态度非常重要,青少年期的孩子特别重义气,如果你随意批评你孩子的朋友,你的孩子会感到受侮辱,故此,我们若对那个朋友有些意见,也要慎思而后言,最好先问问你的孩子,他对这个朋友的看法。通常,你若是耐心花时间与孩子谈论,你会发现其实他自己是知道的。但现实是,很多父母尽管意识到了朋友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却还是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只会粗暴的干涉。
当然,青少年期的孩子需要父母去引导,特别是他们的人际关系,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朋友对他的影响甚至要超过父母,仅凭这一点,我们就没有理由放松。所以,今天的标题只是要告诉家长,在处理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时,首先也是必须要有的基础,就是学会尊重孩子的朋友。
那么,当孩子结交了我们认为不合适的朋友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喜欢那些朋友?他可能说不清楚原因,但是,如果你有耐心和他聊一聊,你就会发觉真正的原因是那些朋友喜欢他。你会惊讶地发现,青少年期的孩子都在努力寻找能够接纳自己的同龄群体。对他们而言,一个同伴对自己的接纳,比父母的接纳要胜过百倍。
也许这个朋友品行不好,也曾惹过不少麻烦,但是你的孩子就是喜欢他,并且可能告诉你说:“他是不好,但是他从来没有偷过我的东西,他也没有伤害过我,他就是我的好朋友!”这正是做父母的要面对的问题,孩子需要朋友,就是一个也聊胜于无。
接着,来尝试下下面的建议吧。
建议一:开放家庭
你可以尝试让邀请他们到你家里来,当然,让一群孩子到家里来捣乱,实在是件令人不悦的事,但是,那总比让你的孩子去别人家,在没有人管的情形下戏耍厮混要好吧!
建议二:勿将人与行为混为一谈
你需要坐下来和你的孩子谈一谈,但是不要攻击他的朋友,而是针对他的行为去表达你的看法。
建议三:谈话时要信任孩子
孩子跟经常打架的同学交上了朋友,他的爸爸是这样跟他说的:“我比较忧心的是有一天,他们拉你一起去打架,让你成为他们那个生活圈子里的人。”这位爸爸没有对孩子的朋友加以任何批评,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孩子意识到了这一点,随后慢慢就跟这些同学疏远了。
建议四:预设规矩
当然,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事,家长还是需要预先给孩子定好规矩。比如吸毒、酗酒和其他不正当、危害身心健康的事,我们必须坐下来和孩子谈清楚。例如:你的女儿有一个爱喝酒的朋友,你可以告诉她说:“如果你要和她在一起,你必须坚持做到两点,一是绝不喝酒,二是绝不和她在晚上的时候外出。”
希望做父母的,不要随便说:“我不准你和那些孩子在一起玩!”除非你已经做了两件事:第一,你已经花功夫去了解了那些孩子,也明白你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第二,你已经找到了补偿孩子失去友谊的办法。
我们,不是被人影响,就是影响别人;不是改变环境,就是被环境改变。如果我们的孩子是那种容易被影响的人,他和一些有坏习惯、坏行为的朋友在一起就很危险。家长一定要注意去引导这样的孩子,正确选择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