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成外龙爸 于 2014-6-18 17:23 编辑
2012年10月,12岁北京男孩肖博文创作的20万字英文小说出版发行。翻阅这本书,让人惊叹的不单单是他驾轻就熟的英语能力,更是他“思天下惊异神奇之物”的想象力。在北京色彩最层次分明的秋季里,记者采访了这个男孩的妈妈曹文教授,一起感受这位妈妈在孩子成长路上的爱与智慧。
► 人物档案
曹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北外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少英语首席教学顾问,从事大学专业英语教学20多年。主要著作有《英语,儿子“教”我学》《英语,孩子这样学》《留学,就这些了》等。
儿子肖博文,13岁,酷爱中英文阅读,在12岁时已累计创作了20万字英文小说,2012年他与妈妈共同出版了《英语,儿子“教”我学》,并独立出版了《未完,待续…十二岁中国男孩的英文小说选集》,2013年担纲翻译了系列英语读物《丽声冒险故事岛》。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最好方法 “作为一位老师,说句实话,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我并没有刻意去要求他什么,但环境的营造似乎是有些歪打正着。”在北外曹文教授的办公室里,这位教授妈妈带着一脸轻浅的微笑告诉记者。
儿子4岁的时候,曹文正在读博士。她整天把自己埋在书堆里,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对着电脑做笔记。他们家很少看电视,在这种氛围中,儿子也自觉不自觉地爱上了书,爱上了阅读。
2008年1月,曹文带着不满8岁的儿子来到英国诺丁汉大学,计划用半年时间在这里完成她的博士论文。
那时儿子刚刚上完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英语处于初级水平,妈妈也从未给他开过小灶,他只认识学校英语课本里几十个孤零零的单词,句子基本说不上来。曹文就为儿子选了一所离家最近的公立小学。她告诉记者:“就儿子这样的起点,我也没奢望什么,只是想着这半年让他在妈妈身边快乐地成长就行。”
因为读博士,这位忙碌的妈妈没有更多时间管儿子,但每晚入睡前的20分钟是完全属于孩子的。“现在想来,当初儿子爱上阅读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想学英语,而是他知道只要他在睡前拿出英语故事书,我就会坐在他身边给他读。亲情阅读,让我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探险,一起欢笑,一起分享平凡生活中的乐趣。此刻,阅读超越英语、超越学习,把忙碌的父母和为学习奔命的孩子带到一个宁静和充满亲情的世界,让英语回归原本,它不是教出来的,不是单词的堆积,不是语法的符号,而是生活,是情感,是孩子感受亲情和认知世界的完美结合。”
因为写论文,因为看文献,妈妈总捧着书,这让儿子也拿起书来就放不下。从开始英文阅读到养成英文阅读习惯,博文用了大约三个月时间,此后,他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已养成,妈妈需要做的就是给他挑选合适的读物。
“让孩子爱上学习真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实现的。我们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自己却在看电视、玩游戏,怎么能期望孩子爱上学习?但陪孩子学习也需要有个度,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我们学我们的,孩子学孩子的,全家人都在学习,孩子还会有什么其他的念想?”曹文说。
用关注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009年春节,博文得到了妈妈送他的一份心仪已久的礼物——“图说天下”系列四本书(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俄罗斯)。拿到礼物的他如获至宝,一头扎进去就看,旁边还放着一个计算器,边写边算。妈妈也搞不懂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终于有一天,博文开始给妈妈“上课”了,原来,他根据书中那些古文明中提到的帝王和年代,自己制作了一个编年史。按照这个编年史,他给妈妈讲这些朝代所发生的兴衰故事。一边是热情高涨的“小老师”,一边是忙碌无暇的“学生妈”,如果这“学生”不放下手中的活儿全神贯注听讲,这“老师”就显出一副很受伤的样子。于是,妈妈想出个好办法,建议他用录音笔把他讲的故事录下来,这样妈妈就可以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听。于是,博文每天“备”完课,就会坐在摇椅上对着录音笔讲,有时一口气能讲40多分钟。看着沐浴在阳光中摇头晃脑、旁若无人的儿子,曹文不禁感叹这孩子哪来的这么高的兴趣!
同样,在儿子的英语学习中曹文做了两件事:一是鼓励孩子读写;二就是学会欣赏。“我是英语老师,有时对儿子很苛刻,看到错误忍不住想改,见他犯重复的错误还会发火。但每次看完他的作品只要发现几个具体的进步,我就会鼓励一番。同时把他的作品拿给同事们看,甚至还会发给诺丁汉大学的老师们和儿子在英国学校的老师看,然后把他们的评价转述给儿子,让他感觉到备受关注。”
曹文说:“知识只有分享才有力量。当孩子学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会第一时间想着和我们分享。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倾听,当孩子感受到我们这种关注时,他们才有劲头学得更多、做得更好。”
小心呵护孩子的想象力 “很久很久以前,智慧女神雅典娜送给希腊城市雅典一份礼物——一棵橄榄树。这棵树是和平和智慧的象征。一只鸽子飞到树上,衔起一粒种子,把它带到空中。很多年过去了,出现了新的北欧诸神和能够托起世界的一棵树——世界之树。世界之树代表着权力和力量。它最高枝头的种子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掉到了土壤里。此时,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树上的一个苹果,并把它的种子丢到了底格里斯河中。2008年,天空、土壤和河流中的种子在牛津的一棵树上会合。一个男孩恰巧坐在这棵树下冥想。种子掉到了他的头上,忽然间,他有了灵感。那个男孩就是我。从那时起,我开始创作英文故事,来释放这灵感的力量。”这是博文在他那部英文小说集前面用英文完成的一段前言。
我们不禁要感叹这个12岁孩子挥洒到极致的想象力和英文功底。
对此,曹文说:“希腊神话、北欧传说、圣经故事,还有牛顿那棵树,不管是真是假,这些事在一起相遇没有奇思妙想也难。”
曹文和儿子之间有一件约定俗成的事,那就是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带着儿子去看一场电影。2010年放寒假时,正赶上上映《阿凡达》。虽不是曹文喜欢的影片类型,但她还是陪着儿子去了,因为相信儿子会喜欢。没想到,看完电影,他们母子俩同时被影片彰显的丰富想象力震撼了。她说:“需要拥有多么不着边际的梦想才能想象出这样的故事和画面?而这样的故事和画面又将激发怎样的梦想?”
在接受采访时,曹文反复强调了一点——对儿子的教养原则:只要对生命和身体不构成伤害的事都可以想,都可以试,即使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竞争激烈的学校教育不能为孩子的想象力留有一席之地,那么,只有我们做家长的能够对此有所作为。同时,只要我们为孩子提供‘场’,他们的想象力就会走得没边没沿。”曹文说。
培养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好 从小培养孩子一个爱好,也许不是生存最重要的,但却能够让他一生受益。曹文就是有意培养儿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好。
她一位同事的女儿考上了美国一所排名第三的大学,这个女孩从小喜欢篆刻,而正是这一“无心插柳”的爱好和专长为她助了力。这所名校录取她之后的一个明确意愿,就是希望女孩能够在校内组织开展一个篆刻社,来填补学校的这项空白。曹文把这件事讲给儿子听时,儿子似乎若有所思。
一次,在儿子过生日的时候,一位书法家朋友送给儿子一幅字画,儿子爱不释手。妈妈趁机引导,儿子当即就决定要尝试书法。此后,曹文与书法老师私下沟通,说儿子酷爱历史,喜欢听古代文明和神话故事,建议老师书法课时不妨将书法知识与它背后的渊源和故事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他的兴趣。老师便把一些故事渗透到书法课的讲解中,比如“篆书的笔锋为什么总是往下”等等,这些故事与博文已知的一些故事相对接,这项学习就为他带来一种无上的愉悦感,他不自觉地就爱上了书法。
如今博文对书法已经乐此不疲,他还会把英国朋友的名字译成中文,写成字画,郑重地送给这些外国朋友们,朋友们都很珍视这份礼物,博文也从中体会到莫大的快乐。妈妈则会把他的一些作品镶个框挂起来,或者拿给同事朋友们分享孩子的每一寸进步,这越激发了博文的成就感。
曹文说:“练就一项专长,除了家长要有很强的规划性,还需要孩子投入持续的精力和时间,任何专长都是对孩子毅力、耐力和天赋的考验,都可以让孩子拥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社交生活,让他们的人生更精彩。”
记者手记——梦想,在关注中长大 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看来,肖博文英语学得好是必然的,因为他有英国留学经历的父母,有位英语教授妈妈,还有自己在英国的半年学习经历。而通过采访,详细了解过博文成长的点点滴滴后才知道,在他的英语学习上,妈妈并没有过早启蒙,就是在他8岁以后的英语学习中,也始终没有过强求,没有过硬灌,只是让他做几件事:一是每天雷打不动的睡前亲子英语阅读;二是让他每天自学几页《剑桥中学英语教程》;三是鼓励他写英文日记。
让妈妈颇为欣慰的是,博文是个懂得自律的孩子,自律的孩子就有主动性,就不用父母提醒或紧盯着。妈妈要做的就是给予他关注和鼓励:耐心听他读故事,看他做过的练习,读一读他写的日记。正是妈妈给予的这些关注和鼓励,成为一把开启博文内心深处藏匿梦想与激情的小钥匙。
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的梦想与激情,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好像孩子的心是一块田地,这股向上的积极性是最需要重视和培育的幼芽。家长的关注、欣赏和鼓励犹如阳光雨露,养护它茁壮生长以后,学习上的发展就不用家长过多操心了。
曹文告诉记者:“我给我的同事们看儿子的英语作品,他们作品看多了,对儿子的英语表达没有太多感觉,反而是儿子的奇思妙想让他们感叹。其实我也有同感,语言学得再好也有个度,但语言承载的思维和成长却是无可限量的,这比语言本身更加宝贵。”
其实,不光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赏识,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被大家关注和肯定。当你所做的这件事被肯定时,你会自然而然喜欢上这件事,因为有了兴趣,就会更加认真对待,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许就是这位教授妈妈对儿子充满智慧的教育理念。
——摘自《中国妇女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