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壹牛,和更多牛爸牛妈们一起交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教育,终究只能教会孩子作决定,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帮他们作选择。 伴随着医患关系的纠结,高考志愿还能不能选报医学专业,似乎成了节令性的公共议题。譬如最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庆就收到一条微博私信。一名高三女生向他求助,称自己一心想学临床医学,但父亲坚决反对,双方起了冲突。她绝食抗议,最终父亲才让步。针对“学医之争”,著名的微博达人、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也在微博上鼓励学子“为改变,勇敢报医吧!”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历史上看,中国自古就有杏林春暖、桔井飘香的传说,以此歌咏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斗转星移,今日的中国医疗界,却遍传着“为医一日、血溅七尺”的悲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78.01%的医生不愿意子女学医、从医。从打医、侮医到杀医,甚至在医疗机构,医生最基本的执业安全都陷入困境——于此背景下观之,医学专业的承续确实堪忧。
看起来,印证这个逻辑的事实链条非常“丰满”:近年来,医学专业却遇冷,多个省份临床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一路下滑,教育部于今年3月下旬公布的研究生考试复试国家分数线显示,医学类分数线连续3年保持每年5分降幅。此外,受国家卫计委委托,首都医科大学于今年3月12日正式启动了一项课题研究,摸清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现状以及过去10年中的变化。在前期资料收集中,有两组数据给该课题主要负责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高考状元选择学医的少,二是医生多不愿子女学医。
一声嗟叹之后,仔细咂摸一下,似乎这样的推演又有点不太靠谱。
一方面,医学专业遇冷,与其说是遭遇寒冬,不如说是理性归位。前些年,医学、法律、经济、新闻等专业遍地开花,门槛高、从者众,但市场需求总是有限的,一旦供过于求,反映到价值规律上来,必然会遏止报考者的热情,从而倒逼高校在分数线上“放低身段”。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高等教育已经是买方市场。根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9万,比去年增长27万,这是连续5年下降后的首次小幅回升。不过,从2008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历史峰值的1050万后,人数就迅速下滑。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招教育报告》显示,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20年。高校生源吃紧,录取率水涨船高,原先高高在上的一些专业,自然也会顺势而下。一言蔽之,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当然,我们承认紧张的医患关系会逆转“医学专业热”,不过,实在也没必要过分放大这种焦虑感。这里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一者,“干一行怨一行”是人之本能。医生会抱怨自己的职业,难道农民就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从事农业吗?二者,客观而言,医生是苦是累,甚至有风险,那么,警察呢、城管呢?只要职业的性价比摆在那里,矫情的怨尤,改变不了公众对职业的方向选择。
社会冀望更优秀的学生能选择医学,但绝不该再出现“精英都一窝蜂地挤到医学专业的独木桥上”的风景。不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体经济依仗谁去流血流汗呢?再说,孩子选择怎样的专业,也不是一时教化的结果,只要医者有尊严、够体面,就算舆论污名化,恐怕也挡不住报考者的热情。家长也好、学校也罢,尊重孩子选择人生的自由,这才是中学的“最后一课”。教育,终究只能教会孩子作决定,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帮他们作选择。再说,志愿在纸上,路在脚下,学什么专业、选什么学校,多大点事儿呢!(邓海建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2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