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让孩子从心底爱上学习的方法》
★ 弄清楚学习的真正目的
很多家长只要看到孩子学习的样子,就感到安心了。但是,孩子那时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我曾经多次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考好了会很高兴”等。重复问“为什么”,就可以看到本质了。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因为“成绩好的话家长会奖励我”“会在朋友中占优势”才学习。首先这就有点不对吧?
重要的不是成绩,不是被家长夸奖,不是比朋友更会学习。
学习这件事是多么丰富多彩啊,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这一点。
通过学习而得到喜悦的,只有人。猎豹教孩子捕食,只是出于动物的本能。但我们人类是通过喜悦和充实来了解学习的意义的,并且自己的学习也是为了社会和其他人的生活。
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是会给后世带来丰富成果的,动物不会知道这一点。要教给孩子,生为因学习而喜悦的人类,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喜悦的事情。如果不把这教育的根本传授给孩子,无论是学校还是补习班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遗憾的是,我们并不能从“有成绩才算学习”的观念中脱离出来。即使一瞬间觉得“我明白了”,心中的摆钟也会马上再次摇摆。为了不变成这样,家庭一定要给孩子反复传达学习的本质,让他们思考应当做什么。
“我们人类跟狮子打,能赢吗?”我经常这么问孩子。
“街上碰到有狮子跑出来,谁会觉得能赢过它?”没有人举手。
“在大海里碰到鲨鱼呢?”没有人说自己能赢。
“鸟呢?”这样问后,有几个孩子说“能赢”了,但他们议论,如果是老鹰或者乌鸦的话,人也是赢不过的吧。
“猴子呢?”大家仍然沉默。
“仔细想想,动物里面人类其实属于非常弱的类别。那为什么只有人类社会如此发达,你们知道吗?
“因为人类有智慧。智慧创造了现有的一切。
“例如有能连续射击的火箭炮或者来复枪,我们就能保护自己不被狮子攻击。创造这些的就是智慧。你们的生活中接触的全部都是通过人类智慧创造的。
“你们逃避学习,就相当于自己放弃了智慧。但是如果放弃得到智慧,人类就活不下来,只能坐以待毙被其他动物消灭掉。自然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智慧的人类,对动物来说只是跟普通的肉块没什么区别。
“你们自己推出过勾股定理吗?没有。但你们早就知道这个定理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祖辈呕心沥血推理出来并传授给我们的智慧。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不断延续的人类的巨大智慧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原因,是我们能胜过狮子、鲨鱼和大象的唯一的、也是最强的武器。如果不能得到这个武器,你们会怎么样呢?
“人类有合作的力量,现在在群体中被保护着,如果不学习的话,不会马上性命攸关。
“但这个时代不知道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为止。就像狮子们会争抢领地一样,人类之间也会有战争。所以人类之间发生战争的时候,智慧就可以说是生存的力量。”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有马上能理解的孩子,也有不怎么能听懂的孩子。但这些话一定要跟孩子们说,这点很重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瞬间,可能会突然明白:“啊,当时爸妈说的话原来是这个意思。”
★ 按照具体→抽象→具体的顺序教授新事物
学习是有诀窍的。其中一个,就是按照具体→抽象→具体的顺序来教。人类首先能接受的是具体,而不是抽象。
例如在英语课上讲“现在完成时是have(has)加过去分词”这个公式的老师,还是不成熟的。首先所有的语法都要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因为通过具体例子,才能更了解事物的结构。
“‘我曾经在大阪住过’和‘我现在住在大阪’,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是这里有区别吧?这要用英语说的话就是……”像这样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之后,就可以用抽象理论进行一般化:“这里是因为……”
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教授抽象,就会有很多学生说“老师,具体的还可以这样那样”来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是脑子转得快的孩子。为了适应他们的思维,最后也要给出具体例子。
刚要说明某个例题“是这样”的时候,学生就会下意识说“啊,老师,我懂了。我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这时教他们“是吗,实际上这个题是有这个套路”之后,他们就会理解“是这么回事”。
这是他们初次把具体跟抽象联系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说“但是这个结构这样来看,又会有一个具体的例子”的话,这时又有一部分孩子也能懂了。到了这一步,大部分孩子都能明白了。这就是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 反复问“为什么”
孩子们体会了学习的喜悦,开始自己学习的时候,家长也会放下心来了吧。
但放心的时候正是该往下一阶段迈进的时候。
这时,家长要做什么呢?
那就是反复问孩子“为什么”。
对“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种问题,也要多问几次“为什么”后再谈到光的折射并延展到宇宙等各种知识。
跟人的关系也是如此。
跟某个人总是处不来的时候,就可以问自己“为什么他要这么说”“为什么他要这么做”等,就会注意到“这个人外强中干,实际上内心也很恐惧”。这样就可以通过交流来把他的恐惧卸下,来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
或者感到“想被这个人所爱”的话,就要提供爱,来让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但是如果抓不住这样的本质,就只会觉得“这人真烦”,然后摆出冷漠的样子,不愉快的感觉不会消失,有时还会被这种感情所摆布。
反复问“为什么”,就能通过分析抓住本质。
家长的职责之一,就是充当孩子与社会的催化剂。孩子在踏出成长的下一步时,我们为他们提供关键词作为提示,就可以履行这一职责。
例如可以问孩子“你将来想成为谁那样?”
孩子回答“铃木一郎”的话,就可以细问“为什么想成为他呢”。
“因为他很帅。”
“为什么觉得很帅呢?”
到了这里就会得出一些有趣的答案了。例如“大家都为他尖叫,都关注他”
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大家都会关注他呢”。
“因为他打球打得好。”
“那你觉得他为什么击打率那么高呢?”
随着不断询问,最终可以得出“自己建立目标,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默默实现,这样的人感觉很帅”这一本质。
★ 先有灌输,后有进步
在孩子还没有充足知识储备的阶段,首先要通过“传授”来教会他知识。也就是“灌输”。
有人批判灌输式教育。这种批判中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某些部分完全不如他们所说的那样。
在孩子教育中,最初阶段的灌输教育是必需的。因为脑子没有知识人就不可能思考。不明白“1”“2”“3”等数字的人,是不会想到微积分的。
开始积累知识后,人类就容易在传授的方面止步不前。
例如我把我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孩子,孩子们最多也就是知道的跟我一样多而已。不会出现飞跃。
这时超越知识的就是指导。得到知识的孩子们挑战新事物的时候,自己想创造出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可以说“你们自己试试,你觉得怎样做才好呢?”来引导出孩子们的想法。
出现障碍的时候,不要说“这里有问题”,而是要问:“你觉得哪里有问题呢?”他们如果回答“不知道有什么问题”,那就可以问“你理想中要做什么?现实怎么样?其中的差别是什么?”
这样来把“问题”具体化,就可以继续问:“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才可以解决?”
家长只需要提问就可以了,指导的“出口”就是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指导”,重复这样的模式,就可以达到自我指导的效果。
例如“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接下来要怎么做”的问题,好好询问一番的话,就是很优秀的指导工作了。
首先通过传授来掌握知识,然后通过指导来引导孩子发现各种可能性,这是比较切实的一个流程。
本文由龙爸整理自网络,转至壹牛家长圈是为了更多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但不代表我们同意其观点。若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点开下面链接继续跟帖互动讨论,大家共同交流!
孩子学习动机有问题?那你让TA懂得学习的本质了吗?
http://www.16jzq.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291&fromuid=48390
欢迎加入壹牛家长圈系列家长群:
【壹牛】高考家长群 156704153 (限高一到高三家长加入)
【壹牛】17 中考家长群 255408023 (限2017年中考家长加入)
【壹牛】初中家长群 333035273(限初一、初二家长加入)
【壹牛】小升初家长群 122284038 (限小学6年级及以下家长加入)
联系电话:028-8669180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10点至下午17点
办公地址:成都青羊区通惠门路3号锦都1期18楼3号(浦发银行楼上)【地铁2号线通惠门站D出口、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B出口】